小伙迷上"盐"藏品500件 抢得"乾隆官盐执照"

15.10.2015  18:48

  “这是乾隆年间的盐引,这是光绪年间的执照,这是盐运码头的石秤……”昨天上午,扬州青年朱志勇向本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众多关于盐文化的藏品。

  一张盐引

  开始关注盐文化的藏品

  全国收藏盐文化藏品的收藏家有三人,朱志勇便是其中之一。“在介绍我的藏品之前,需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官盐的销售模式。”出生于1979年的朱志勇平日里比较沉默,但一提起自己的盐文化藏品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从扬州运盐到湖南销售,首先,必须要有盐引,有了这个就代表可以做官盐的生意了。然后从扬州运输到湖南走的是漕运,沿途需要有运输执照。官盐运到湖南之后,在当地销售还需要有售卖执照才能进行销售。

  朱志勇说,他的收藏主要分为三大类,盐文化藏品只是其中之一。“我主要收藏盐文化藏品、扬州教育类的藏品以及有关扬州老字号的一些藏品。其中,收藏盐文化藏品相对较晚。”朱志勇告诉记者,“有一次,我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盐引,我就想,扬州盐商名闻天下,为什么关于扬州盐商的藏品却没有什么人收藏呢,于是我就开始留心起这方面的东西了。

  盐业兴扬

  扬州盐商的藏品非常稀缺

  朱志勇告诉记者,提起清代的盐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两个地方,扬州和四川自贡。“自贡产盐,扬州其实并不产盐,但是自贡的盐文化却远远比不上扬州,这与两地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是分不开的。扬州盐商天下闻名,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与扬州盐商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而自贡那边,主要是和百姓打交道,所以扬州盐商的知名度远超过自贡。

  在朱志勇收藏的所有藏品中,最早的关于盐业的藏品是雍正二年的《邸报》。“《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在文中,雍正帝指出盐政关系国计民生当加意整理。同时指出江西、河南等地私盐贩卖情况严重,需严加整顿等。”朱志勇介绍说,“通过这份邸报可以看出,在当时盐政是关系到民生国计的大事,就连皇帝也亲自过问盐政之事。

  朱志勇告诉记者,自己收藏盐文化的藏品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扬州本地的盐引和执照共计才收藏了十多件。“我十多年一共收藏了关于盐文化的藏品有近500件,主要是盐务的票据。但是其中扬州本地盐商的盐引和执照只有十多件,非常少。”对于这种情况,朱志勇表示,主要原因是当时扬州的盐运制度健全导致的。“据我了解,当时的盐引和执照在行盐结束之后,按照规定是需要收缴销毁的,当时扬州盐业非常发达,相对的制度也很健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盐引和执照都按照规定销毁了,就算有没有销毁的,盐商也不敢将之拿出来,所以导致了市面上很少能见到扬州盐商的盐引和执照。

  收藏经历

  从外国人手上抢得官盐执照

  “扬州本地的实在是太难找了,十多年也没收到多少。我初期就是想收藏带有本土文化的东西,其他的盐文化藏品本来不打算收藏,直到七八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收藏想法。”朱志勇说,当时,一位云南的藏友告诉他,在当地收到几张乾隆年间的官盐发放执照,前几天被一个外国人给收走了。一开始他没觉得怎么样,心想反正不是扬州盐商的,但是后来想想心里觉得不舒服了,觉得这个东西不能流到国外去,以后就回不来了。于是就拜托云南朋友一定要想办法,从这个外国人手里收回来。最终他成功从外国人手里抢了一张回来。“听说剩下的几张被云南档案馆收藏,那个外国人一张都没能带走。

  “曾经有一个藏友告诉我,扬州有一个藏友手上有几张扬州盐商的票据和执照要出手,我立刻上门去求购,没想到我还是去迟了,已经被一个南京人买走了。我从他那边要到那个南京人的电话号码,连续十多天给那个南京人打电话,软磨硬泡,那名南京藏家最终答应转让一张给我,但是价格已经是他购买的几十倍了。”朱志勇笑着告诉记者,这位南京藏家也是全国三位盐文化收藏者之一,“他的藏品中,扬州盐商的盐引和执照要比我多,但他只转给我一张,其他的再多钱也不转。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