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铁军精神永流传 鱼水情深谱新曲

08.06.2015  11:40

      盐阜大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在这里重建军部。自此,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便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赢得了“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美誉。经过60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一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并不断以新的实践,赋予双拥工作以新的时代内涵,谱写了一曲“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团结鱼水情”的时代赞歌。

      盐城,一座有着光荣历史和双拥传统的城市,已连续4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带着感情抓国防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在双拥政策落实、军事斗争准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军地“结对子、办实事”等许多特色工作成效突出。

      强化领导,构建双拥工作长效机制

      盐城市自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市委、市政府、军分区站在新起点上,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紧紧围绕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构建与双拥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促进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促进、共发展。

      党政军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双拥工作,书记、市长到任后调研的第一站必是军分区和驻盐部队。

      2014年7月18日,人民海军“盐城舰”完成亚丁湾、叙利亚护航等重大任务后回港,盐城市委主要领导率团出席凯旋仪式,并慰问“盐城舰”官兵。“盐城舰”入列以来,两任书记、市长及市四套班子领导都在八一、春节及执行护航等重大任务的出行前、凯旋后,率领市党政军代表团慰问官兵,慰问力度和规格都非常之高。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五个统一”、“四个必须”、“五个坚持”、“七个不变”。

      ——双拥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统一领导;把支持国防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把双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核算;把搞好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统一组织;把双拥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统一实施。

      ——支持部队建设必须党政“一把手”亲自过问;地方重大决策必须征求驻盐部队意见;全市重要会议必须请驻盐部队代表出席;各类重大双拥活动必须有党政领导亲自参加。

      ——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要坚持做到重要问题亲自研究部署;重要工作亲自检查指导;重要活动带头组织参与;重要环节亲自把关落实;难点热点问题亲自协调解决。

      ——无论双拥工作机构如何调整,主要领导如何变化,工作人员如何变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制度不变;创建工作列入“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变;实行目标管理考核的机制不变;为部队解难题办实事的职责不变;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领导小组会、军地联席会和参与双拥活动的各项规定不变。

      各地各部门做到日程上有安排,工作上有督导,措施上有保障,长期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制、考核通报制、党管武装专题述职制度、双拥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议军会议制度、党政军座谈会议、军地领导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使双拥工作走上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盐城市还突出“军民融合、双拥文化建设和双拥工作社会化”重点,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军人家属子女就业就学转业干部就职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10多件,有效解决了拥军政策落实中的零散性、随意性问题。

      提升理念,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坚持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营造军地联动、军民互动的生动局面,实现地方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同步提高。”纪念建军87周年座谈会上,盐城提出全力以赴巩固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奋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车过盐城,路旁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8个大字不时跃出,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在盐城,这八个字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全市人民和驻军的共同心声。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在开拓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盐城的双拥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粽子香,战士尝,仇叔叔,热心肠……”这是驻盐部队官兵自编的一段顺口溜。30多年来,盐城市爱心水产批发市场总经理仇爱清,始终把慰问驻军部队官兵当作分内事,坚持不懈。在盐城,无论是机关团体还是企业学校,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心中无不装着子弟兵,全民拥军蔚然成风。

      绵绵深情,犹如春雨滋润着广大官兵的心田。“居安思危,重在经常”,“长固才能久安”,这些朴素的理念在盐城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也转化为盐城人民巩固国防不竭的精神动力。全市建立军民共建点200多个,双拥志愿者2514人,拥军专业服务队35个,社会拥军组织 26个,社区双拥工作站 2425个,双拥工作联络员 4415人,常年坚持开展内容丰富的军民共建活动。

      开展“结对子、办实事、我为双拥争贡献”活动。驻地镇(街道)、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 500个单位先后与驻盐部队官兵结成共建对子 300个,共投入资金 1.5亿元,为部队解决设施、设备等项目1000多个。

      各部门探索开展医疗、法律、文化、科技、优秀图书、红色电影、企业家、信息政策进军营等活动。

      盐城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军嫂就业窗口,提供免费职业指导、介绍和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部队赠送图书10.3万册,建立图书分馆2个,更新58家基层部队军营图书室,赠送电脑256台,电视机48 台、空调59台、健身器材12套。各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部队开办各类培训班20多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569人次,为2178名官兵补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将军队保障融入社会保障体系。市政府每年切块安排100套经济适用房指标专门用于驻军部队现役军人;部队干部、士官子女入托可自由选择幼儿园,常年坚持中考降15分录取的政策,4年来共有428名现役军人子女受益,报考市内中等职业学校可任选一所。电信、供电、供水、供热等部门优先为部队提供保障服务,近4年来,非公经济组织接纳的退役士兵和军嫂有50多名。

      全市军民深入开展“关爱老功臣”活动,“一对一”结对帮扶优抚对象。2011年以来,全市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帮扶3000多户老功臣维修和建房。

      普遍建立官兵立功受奖喜报送达和奖励制度及挂“光荣军属”牌匾、送年画、送年货活动,使当兵光荣的传统发扬光大。

      倾注真情,为双拥赋予时代新内涵

      革命老区盐城有着深厚的拥军优属传统。每逢节日,盐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拥军活动,送去党委政府的慰问。

      2014年“八一”建军节期间,阜宁县文艺工作者自发编排慰问演出;大丰市残疾人合唱团走进武警大丰中队军营开展军民联欢;书画家臧科、凌震三等以丹青翰墨慰问武警消防官兵。

      “工作再难不能难部队,财政再紧不能压拥军经费。”各级党政始终把关心国防和支持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效保障。

      部队哪儿有需要,地方政府就提供帮助。近年来,军地现场办公会17次,在军队营房、训练场地等10多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上,全市共投入资金3亿元,划拨土地300亩,支持部队设施建设,整修指挥所5个,新建改建训练场6个、训练室10个。投入资金是前4年总额的3倍。

      部队驻地在哪里,地方政府就把路修到哪里。近几年,地方投资3000万元,为部队修建拥军道路5条。

      部队训练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每当有部队过境训练或演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慰问,并无偿提供场地、交通保障和人员服务。为不影响部队训练,否决了基地周围一项2.5亿元的投资项目,每年训练期间,附近群众停产损失有2000万元。

      优抚安置服务由保障合法权益向优先优待转变,普遍实现了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健全和完善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幅度是“国标”的3倍,4年共补助6万多名抚恤优待对象12.24亿元。向3.1万多人次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2.66亿元。向1.25万名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遗属发放生活补助1.7亿元。

      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的参合参保率达到100%,优抚对象基本医疗费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一站式”医疗即时结算实现全覆盖,2011年以来共补助医疗费2.7亿余元。投资近700多万元,改造“光荣间”,累计安排近万人次在乡复员军人和1-6级伤残军人参加医疗巡诊活动,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5%。

      按照“完成安置计划不讲困难、落实安置政策不打折扣、接收军转干部不讲条件”的思路,2011年以来盐城共接收军转干部 583人;其中计划分配军转干部561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2人。军转干部100%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12460名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2240人取得初级工以上证书;共发放退役士兵自主就业经济补助金2亿元。

      盐城在全省率先提出县、镇两级烈士纪念设施提档升级工作,4年共投资7100万元改造升级107个镇级烈士陵园和近千座零散烈士墓。盐城重点优抚对象纳入社保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优先纳入农村危旧房改造范围,优先纳入社保体系,6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优先享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乡低保。

      情系百姓,驻军拥政爱民立新功

      鱼水情深,共建家园。多年来,驻盐部队广大官兵着力在协调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在创造发展条件上做文章,在推进富民强市的实践中提升双拥工作层次和质量,努力达到拥政爱民、富民强兵、生产力和战斗力相互促进的目标,真心实意为建设“第二故乡”贡献力量。

      主动参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组织官兵万余人次,植树20万余株,参与50个重点工程建设,参加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动35万人次民兵为2158户军烈属和五保户“帮收帮种”。

      积极引导民兵预备役人员兴办实体20余个,建立民兵致富示范点18个,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医疗小分队深入农户送医送药3868人次,驻盐部队挂钩帮扶13个经济薄弱村、2617户困难农户,资助1214名贫困学生,低价转让500亩养殖水面,协调民营企业,安排预备役战士和贫困户80人就业。

      出动兵力2820人次,常年参加公安机关组织的联防联控城市武装巡逻。先后出动兵力千余人次,为驻地有关单位军训60万余人,组织官兵义务献血达100万毫升,组织党政领导和党政干部、企业家参加“军事日”活动,在建军节期间开展“军(警)营开放日”活动。

      军爱民,民拥军。驻盐部队无处不在的真情,已经融入“幸福盐城、美丽盐城”的岁月之中。

      创新载体,营造全民创建良好氛围

      盐城市十分重视双拥文化建设,打造立体化、多层次的国防教育新常态,不断加强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得益彰。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国防教育。全市共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226个,投入3000万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个,先进文化教育基地20个,校园教育基地30个,爱军习武教育基地20个。双拥文化建设由零散型向系统化转变。

      ——挖掘整合教育资源。依托烈士陵园、大型国有企业国防教育基地、民兵训练基地建立国防教育阵地,打造双拥文化建设基地;全市一定规模的双拥和国防教育基地达到23个,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防教育体系。

      ——丰富强化宣传手段。在省以上媒体刊发稿件100余篇(条),发放宣传材料50多万份,举办双拥专场文艺演出20多场次;《盐阜大众报》每月一期国防专版,盐城电视台有国防双拥专栏;盐城双拥网站改造升级,开通了微信、微博双拥宣传平台。举行专题讲座近百场次,拍摄双拥宣传专题片20多部,广大军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

      ——扩大双拥文化影响。邀请海军“盐城舰”官兵来盐作亚丁湾护航事迹报告会,扩大战舰与城市共建文化影响力。深入部队、基层演出41场次,“强军梦铁军情”书画摄影大赛、获奖淮剧《唢呐声声》在全市巡演。

      盐城市还加强典型培树,涌现出了40多年坚守双拥情的原阜宁县人武部政委姜志龙;入选“中国好人”的盐都区人武部教官徐兆学;“当代王杰”,军委号召学习的罗昊烈士;“当代军人标兵”、盐城舰舰长张若飞;坚守红色文化31年的“江苏好人”、滨海县退伍军人徐振理;25年默默无闻、不求报酬看护烈士陵园的“江苏好人”、滨海县村民周万平;26年坚持用肩挑、车推、船载巡回宣传国防和双拥的“省国防教育十佳公民”、“江苏好人”、阜宁县村民戴元美;15岁起支前抗战、祖孙三代8口人参军并坚持拥军的“支持国防建设好公民”响水县居民范美英;48年守护军事设施的“江苏省国防工事维护先进个人”黄海农场群众李大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盐城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盐城双拥亮点点击】

      ●率先在全国开展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解读军功章背后的故事”为主题,集中老功臣的军功章进行巡回展出,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基金的“让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盐城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

      ●全国第一家开展的“慰烈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第一家提出了烈士纪念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2014年《解放军报》6月1日第一次地市级文章上头版头条,报道了《江苏盐城拥军支前紧盯未来战场需求》;全国第一个与双拥发源地延安结对共创双拥模范城;

      ●举办了全国第一个“铁军精神大讲堂”;在全国第一家提出对革命遗址进行全面修缮提升;

      ●在全国建起了第一个家庭“军史馆”;全国第一个实行并一直坚持现役军人子女中考一律降15分录取;

      ●在全省率先发放未就业随军家属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全省率先实行退役士兵安置、培训改革,在省安置工作会议上唯一的介绍经验单位;

      ●全省第一个将军人住房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市区每年从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中切块安排100套指标供应住区部队;

      ●在全省率先将双拥文化植入地名中;淮剧《唢呐声声》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戏剧节荣获创新剧目奖的双拥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