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行政审批改革发力准落地实

23.01.2015  09:14

  “应放尽放应减尽减”走在全省前列

  早9点,盐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

  “表格名称真长。”申领营业执照的盐城创唯商贸公司会计蔡中汉表未填、先惊讶:《盐城市审批服务中心“一表制”项目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地税统一登记表》——两行标题29个字。

  “别看名字长,填一张表管4家呢。”工商干部潘顺良笑指“信息共享代办处”说,表填好交他们录入,上网自动生成到4个部门办事窗口,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国、地税务登记证,一次搞定。

  历经4个服务窗口,前后仅花两小时,老蔡就拿到所有证照。“交费了吗?”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邢晓峰拦住老蔡问。“除办组织机构代码证交了工本费,其余都免费。”邢晓峰接过票据查看后说,如发现全省同类收费更低的,欢迎举报。

  作为苏北惟一“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试点单位”,盐城率先承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最”,即收费最低、时间最短、流程最简和服务最优。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激发全市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动力,要以问题为导向破除“中梗阻”,准发力、真落地,激发改革活力,打造盐城政务服务核心竞争力。

  直面问题,审批再“瘦身

  最近5年,盐城不断加大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力度,基本做到“应放尽放、应减尽减”,很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但市委、市政府要求‘回头看’:一看文件规定放的是否到位,有无‘放虚不放实、明减暗不减’问题;二看文件以外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寻找简政放权的盲点,增加改革内容。”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斌介绍,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从市编办、法制办、发改委抽调专人,组成3个调研组,明查暗访全市20多家企业办事流程,剖析22个市直部门审批档案,召开9场座谈会,最终形成20页纸的“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

  “真改革,才有希望。”朱克江要求全市行政审批改革,同省内其它12个直辖市“对表”,列出“问题清单”,限期落实整改措施,做到“应减尽减、应放尽放、应快尽快、应合尽合”,不给“权力寻租”留空间。

  “以问题倒逼改革,服务群众。”市编办副主任胥晨霞告诉记者,按照“小于或等于其它12个市同类审批项目数和时限”目标,全市又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8项、下放132项、整合442项,精简率达70%以上。同时再造审批流程,推行一体化“并联审批”,使市级审批项目平均承诺时限由原来5.17个工作日,减到3.96个工作日,审批时间全省最短。

  对保留的661项审批事项,建立“审批清单”,公开公示,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做到“单外无审批”,此举受到省编办肯定。

  清理中介,收费再压缩

  调查显示,企业审批过程中50%以上费用,交到各类涉批中介组织手上,成为其背后“部门利益化”和“收费养人”的财源。

  攻坚克难,坚持审批“瘦身”与提效减负并举,是盐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亮点。他们把加强全市172家涉批中介组织的监管,尤其是收费清理,作为政企、政事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首先,割断18个中介机构与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加速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子生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全市中介市场,打破涉批中介长期垄断市场和定价的格局。再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清理整顿,编制并公开中介服务项目和价格。“收费一律不得作为审批的前置条件。否则,进入‘黑名单’,禁入本地市场。

  目前,全市基本取消“养人式”中介收费。中介机构收费标准在去年基础上,普遍下调30-50%。经信用评价后,中介机构按星级监管,择优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中介超市”,“一票制”窗口收费。“盐城涉批中介收费及审批总收费全省最低,包查!”市物价局副局长潘锦文信心满满。

  细化改革,制度再创新

  审批制度改革如何再深化?盐城坚持政府转变职能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坚持在突破部门樊篱、自我削权中寻找改革突破口,做好“”文章,防止已精简的审批项目和程序换个“马甲”登场。

  合并审批促部门转型。以前企业盖幢厂房,要找不同的测绘公司,分别制作并向3个主管部门报送规划测量、房产测绘和地籍测绘表。如今“三测合一”,只选择1家测绘公司制作完成,供规划、房产和国土3部门共享,企业省钱又省力。目前,全市企业投资项目“三书合一”、图纸审查“四图合一”、建筑设计勘探与抗震勘探“两勘合一”等系列“合并工程”正有序推进,倒逼有关部门转变和优化服务职能。

  政府购买区域评估服务。以前一个园区分布的几十家企业,要分别做地震安全性、地质灾害安全性、非敏感性类项目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和矿山资源等5个评估报告。现在,由政府出钱,对园区进行区域性一次评估,供各企业免费使用。企业投资和社会成本随之下降。

  “政府还为初次创业者购买服务。”市法制办主任戴红春说,政府分别购买其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50%和20%,每年达4800万元。创业门槛降低,去年仅3月到12月,全市就新增公司法人11779户,同比增长62%。

  本报通讯员 乔宗华 陈潇潇

  本报记者 林培 杨树立 卞小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