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刘洪余:修鞋手艺坚守四十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皮鞋、运动鞋、胶鞋……开胶脱线了,穿而不得,弃之可惜,但只要经修鞋师傅的手,几分钟就能将旧鞋变废为宝。
如今,修鞋师傅的身影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仍有为这门手艺坚守的人。家住靖城街道正南社区的刘洪余师傅,就是位有着四十年修鞋经历的手艺人。
十个维修点按旬轮换
刘洪余今年63岁,家住靖城街道正南社区,年轻时为谋生,他成了一名皮匠。对他来说,修鞋这门行当,从赖以为生的饭碗到如今的纯粹爱好,从青春少年到花甲老者,刘洪余与这门技艺,互相依存、互相懂得。
每个月的1日、11日、21日,早晨7点,刘洪余将他的电动三轮车开进城南办事处银厦新村小区,在九圩港的绿化树林旁支起鞋摊,收拾好家伙什,等待顾客光临。之后的2日、12日、22日,3日、13日、23日……他会依次更换地点,继续服务,十个修鞋地点,不停轮换,而且他在每个地点都挂上了牌子:“每月X日、1X日、2X日来”。东兴街社区、华侨新村、合兴社区等地,每隔10天就能看见刘洪余的身影。小区里的住户们知道刘洪余当天要来了,就会将家里需要缝补的鞋子送到他的摊铺上。
刘洪余的“家当”很简单。一架织补机、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装满了各种零碎物件:橡胶皮、小钉子、小铁锤、锉刀、剪刀、搭扣、胶水、线头。在各个摊点,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师傅在路边弯躬着背,布满老茧的双手摆弄着工具,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他只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
银厦新村孙阿姨是刘洪余的老顾客了,她说:“刘师傅手艺好,修的鞋子质量不错,要价也不高,修一双鞋子七八元,我们都乐意给他介绍生意。”
一针一线里倾注情感
他从23岁开始修鞋,四十年过去了,刘洪余什么样的鞋都修理过。“刚开始没有皮鞋修,专门修套鞋、球鞋、凉鞋,架个炉子放外面烧煤球烫,以球鞋为主,二十年过后,穿皮鞋,钉铁掌,现在铁掌也不钉了,用牛筋的。”刘洪余说。
修鞋是技术活,慢工出细活。修鞋要比做衣服更加细致,紧一分松一毫都不行。衣服大一点小一点还能穿,可是鞋子紧了,就会让穿的人难受,修得太松又容易掉跟,所以要倍加细心。几十年的手艺人生,数万只鞋从他手里经过,他的一针一线里,倾注的是他的认真和执着,为人排忧解难,他乐在其中。
顾客的欢喜,是对刘洪余修补工作最大的认可。刘洪余说,原本只是修补鞋子,但是经常有人来问,能不能帮着修伞。他又向修伞师傅拜师学艺,顺带修伞的技术也越来越好了。只要他能解决的,总是尽力帮人把东西修补好。
手艺人的四十年坚守
“当时和我一批的修鞋师傅大约有100多人,四十年过去了,好多人改行了,现在还坚持修鞋手艺的,全市大约只有十几个人。”刘洪余说,靖江的修鞋匠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也难传承,年轻人更不愿学。
刘洪余的家人常劝他回家歇歇,别干了。可刘洪余总是舍不得他的那些宝贝,他觉得突然停下来,自己会很不习惯,修鞋也不是重活累活,他还想一直修下去。如今刘洪余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掌纹,谈笑间,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执着。
不论刮风下雨,每到日子,刘洪余都会按时到达各小区。他说,很多小区居民知道我的时间,他们等了十天,到了日子没见到我,心里会不舒服,我必须要对顾客负责。他说,一辈子修修补补,生意不好不坏,过得也踏实心安。
一双双无声的鞋,是他的作品,在注入了情感后,便有了层不同的韵味,有温度、有记忆、有情感。那份坚守,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还有内心的那份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