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卖掉城里房子去办家庭农场

05.07.2019  20:51

        江宁湖熟钱家渡村“美丽水乡示范区”。 邵 丹摄

        小暑将至,盛夏来临,当多数稻田还在分蘖时,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农场主魏道常的600亩南粳46已结束分蘖期,开始搁田了。“今年种的是省农科院原种稻,工厂化育秧让水稻生长期延长半个月,秋收大米卖到超市,统一打‘南京大米’牌子,每斤卖上六七块不在话下!”魏道常拍着胸脯说。

        汛期的句容河碧波翻涌,河两边绿油油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是湖熟万亩优质稻基地,在魏道常等一批农场主带领下,加上各项惠农政策支持,适度规模种植比达85%以上,机械化率达98%,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和平社区农场主杨长根着手卖掉他在城里的两处房产,购置冷库和稻米深加工生产线。

        种植“南京大米

        有津贴有分红

        魏道常的这片稻田,成为各项惠农政策、最新稻作科技叠加的“试验田”。“水稻种植前,这块田休耕种了绿肥,政府有补助。”魏道常说,根据他的经验,休耕后每亩能多打粮25-50公斤,还少用化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魏道常的田,什么时候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全要靠农技人员检测。江宁农业农村局测土配方肥每亩补贴20元,根据检测结果精准施肥。

        植保不用人工,小飞机来喷洒,又有40元的用工补贴。为减少病虫害,魏道常的田里竖起一根根套杆。“套袋里装的是性诱剂,用来吸引螟虫。”街道农服中心主任耿翔说,这是江宁区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

        除了这些“常规补助”,魏道常的600亩地获评“南京大米”种植基地,还将获得每亩500元的“特殊津贴”。“打出‘南京大米’公用品牌,是为了提高稻米附加值和影响力。”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在全市选出30块基地,对土壤、耕作、生态环境统一检测。湖熟生态环境、耕作条件很好,3个示范区入选,包括魏道常的600亩地、杨长根和尚桥社区农场主倪清的各500亩地。

        “这笔钱是我们‘入伙’的补助。”杨长根说,他们从育秧、施肥、植保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要拍照留档,肥料和农药指定使用,稻子收上来检测合格后才会统一收购,加工成大米后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大米卖出后溢价部分再给种植户二次分红。

        惠农政策多

        农业机械化后劲足

        史载“江宁之民善田”。然而,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大背景下,前些年中部圩区也出现农民抛地现象。“苏南不能没有水稻田,因为稻田不仅保障粮食安全,还保留了江南水乡风貌,呵护了生态环境。”江宁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振兴稻米生产,江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种粮补助。走进湖熟,记者看到,稻田里3.5米宽的机耕路、0.6-0.8米宽的硬质沟渠纵横交错,路边河畔还栽种柳树和格桑花,一派田园水乡风貌。“我们如今是开着车子下地,穿着皮鞋种田。”魏道常自豪地说。

        种田如此“轻松”,是因为农业机械“武装到了牙齿”。魏道常的农机库内,各式大型农机摆了一院子,两层楼高的6台套烘干机一字排开。“收割机是‘久保田’的,插秧机是‘洋马’的,植保机是‘井关’的。”老魏一一道来,他的农机总价值300多万元,自己只花了一半钱,因为购置农机财政有30%的补贴,如以项目申报全程机械化再补50%。他还申请了南京“惠农贷”,年利率只有2.61%。

        湖熟9个家庭农场,从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加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不但提高种粮效益,还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策巧发力,农业可持续。”耿翔说,轮作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测土配方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补贴减少施肥打药,推动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生产。而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实施后,湖熟再也没有飘过秸秆焚烧的“味道”。

        农业“接二连三

        还需经营用地配套

        种粮补助加上农机补贴,让湖熟的家庭农场“既吃粽子又蘸糖”。杨长根掐指算道:稻谷补贴补助,100元/亩;轮作休耕,195元/亩(深耕晒垡),250元(种植绿肥),复耕后产量增加,又有近百元收入;秸秆还田,40元/亩……各项补贴加起来,每亩近500元。

        “机械化不但减少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稻米附加值。”魏道常说,稻子烘干后增收100多元,如再加工成大米,亩纯收入七八百元。

        种粮比较效益越来越高,湖熟的家庭农场争相“招兵买马”。杨长根今年又流转300亩稻田,经营总面积达1400亩。“前些年我在东山、溧水买了3套房子,今年准备卖掉两套,新上进口顶配的稻米加工生产线,真空包装大米,同时配建冷库。另外再在稻虾共作基地建设龙虾垂钓园。”杨长根说。

        为支持杨长根发展农业,有关部门为他腾出2.7亩建设用地指标建配套用房。可其他农场主就没他这么幸运了。魏道常的农机库租用了街道农服中心库房。万安社区的王胜虎种了1300亩地,30多台农机具只能栖身社区租用房。“我们稻麦种出来后不能储存,也无法加工,每亩就赚个三四百元辛苦钱。”王胜虎说。

        “对现代农业来说,配套设施用地不可或缺。” 湖熟农机站站长陶敬华说,虽然南京国土部门有规定种粮基地配套一定比例的经营用地,可申报头绪繁多,实施困难重重。农场主们许多农业机械露天存放,日晒雨淋;有的到处租房子存放,耕作半径远,不能安置生产线,就无法添置烘干、加工设备并享受补贴。

        “农业自身要强,还得发展深加工和旅游农业,经营用地是基本要素。”耿翔说,如今湖熟4万余亩稻田连片种植,钱家渡水美乡村和湖熟菊花园开发趋于成熟,农业“接二连三”,势头正好,如在配套用地上施以援手,真能起到“点石成金”的妙效。(杨祥富陈喆远 顾巍钟)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