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小老大”:施妙计雇日本军舰运抗日物资
真实的“小老大”:施妙计雇日本军舰运抗日物资
扬子晚报记者赴上海采访革命烈士盛慕莱的家人,揭秘这位“地下交通线”负责人的传奇经历
上:集安公司扬州分公司旧址。下:盛慕莱故居仪门。
盛才英和张黎光在翻阅盛慕莱的史料。
出手阔绰的富家少爷,热心教育的小学校长、年轻有为的镇长、八面玲珑的大老板……和《51号兵站》中的主角“小老大”一样,这位上海解放前三天牺牲的烈士盛慕莱,用生命写就了传奇与忠诚。扬子晚报记者近日探访旧迹、采访革命烈士盛慕莱的家人,揭秘这位“地下交通线”负责人的传奇经历。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仇惠栋 上海、安徽报道(采访服装支持:Northland) 史料图片由张黎光先生提供
影视角色
●姓名:梁宏(小老大)
●简介:谍战剧《51号兵站》中的男主角。为尽快恢复苏北新四军的后勤供给,中共华东局委派新四军某部作战科长梁宏,以青帮“小老大”的身份前往上海重建51号兵站。梁宏的父亲是上海帮会“义展堂”的堂主,家境显赫。他以范家“小老大”的身份作掩护,周旋在敌人内部,和日寇斗智斗勇。
现实人物
●姓名:盛慕莱
●生卒年月:1908年-1949年5月24日
●出生地:嘉定县(今属上海)黄渡镇
●生平: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分校,执教家乡的黄渡镇小学,后获任黄渡镇第一国民学校校长,1934年被推选为黄渡镇镇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运动,长期从事地下交通线工作,筹集经费、物资支援抗战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苏北和山东解放区筹措物资,护送南下干部。他在上海解放前策反国民党军警机构,不幸暴露身份,1949年5月24日被枪杀于虹口公园,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看他的热血变身
从小学校长到年轻有为的镇长
盛慕莱,原名盛毓騋,1908年出生于嘉定县(现属上海市)黄渡镇东街。盛家是黄渡镇上的望族,家产殷实。如今的黄渡镇历经城市改造,丝毫难寻当年旧迹。但扬子晚报记者从盛慕莱家人保留的照片中,能看到旧宅门头考究、规模庞大。在当年黄渡镇的乡亲眼中,盛慕莱是远近闻名的“盛校长”。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分校毕业后,他先任教于家乡的黄渡镇小学,后获任黄渡镇第一国民学校(后改名为黄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在他悉心经营之下,学校成为当时淞沪地区第一流的小学。
1934年,盛慕莱被推选为黄渡镇镇长,相关资料记载了他的“政绩”:任上主持修建了苏沪公路的黄渡支线。
另外一件事也证明了这位年轻镇长的远见卓识。他支持民族实业家胡厥文(解放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黄渡创办黄渡电气公司,由此这个吴淞江口的小镇率先用上了电灯。“和在外面的广交际不太一样,回到家他喜欢练习书法、篆刻,都是传统文人的爱好。”在盛慕莱的长女盛才英看来,如果不是后来的战火纷飞,父亲应该会继续办好他的教育,造福乡梓。
“路路通”借德国货轮将1500名热血青年送到抗日根据地
1937年,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素来关心时局、急公好义的盛慕莱开始投身筹集经费、支援抗日前线的运动中去。盛慕莱的外孙张黎光告诉记者,外公的妹妹盛毓芸和妹夫蔡辉都是中共党员,在他俩的影响和时势的感召下,盛慕莱投身革命事业。此后一直在新四军财经部门任职的蔡辉是盛慕莱的直接上级和领路人。
中共在苏南地区组织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蔡辉当时是“江抗”财政处处长,而盛慕莱成了他最得力的下线和助手。盛慕莱不惜变卖家产,采购医药用品、通讯器材、五金材料、钢铁等军需物资,从上海秘密运往苏州、常熟、太仓等抗日民主根据地。
为了壮大实力,新四军先后派出三个工作组到上海来征募热血青年。如何才能让他们冲破敌人的封锁,从沦陷区前往抗日根据地?被称为“路路通”的盛慕莱发挥了“关键先生”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他疏通关系,通过三艘德国货轮先后将1500多名爱国青年平安运送到了抗日根据地。
上海滩“大老板”源源不断往皖中根据地运物资
1942年,蔡辉调任新四军七师财经处副处长兼货管总局税务局局长。七师的驻地是以安徽无为、巢南两县为中心的皖中根据地。这里虽然物产丰饶,但受制于当时严密的封锁,当地的产品运不出去,军需物资也运不进来。为了打破封锁,一家名为“大成公司”的贸易机构在上海滩开张了,盛慕莱则摇身一变成为了这里的“大老板”。新四军干部顾复生曾撰文《“反经济封锁”斗争中的尖兵》,回忆了他对盛慕莱的印象。他回忆道:“盛在上海市内是个路路通,他和意大利、日本、朝鲜等国的人都有关系,也与上海工商界的大资本家有往来,还有那时控制车站、码头、街道、里弄的所谓36股党的,也能讲交情。”
表面风光的“大老板”,其实是在提着脑袋“做生意”,江面上检查船只的巡逻艇日夜穿梭,稍有差迟就可能暴露,必须四处打点斡旋。禁运物资如何顺利运出,也是煞费苦心。根据资料记载,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大件拆卸改装成小件,海关查验的“签子手”们下舱检查时,这些小包装就由码头上的小兄弟们暂时拿在手上,分散在船埠附近,等签子手检查完毕,船老大鸣笛起锚时,他们纵身上船,把手中的小件包装交给船员,再跳出轮船。这三艘货轮,只要离港,通过吴淞口三夹水日军监察站是畅行无阻的。
在盛慕莱的精心运作下,皖中根据地的土特产远销上海、苏南、浙江等地。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医药布匹、雷管炸药、无缝钢管等军需和民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了皖中抗日根据地。
赞他妙手迭出
巧施妙计日军退役军舰运抗日物资
德国货轮虽可以掩人耳目,但还是难逃日军的盘查。为了确保物资的运输安全,组织指示盛慕莱打入上海市日伪组织,以取得合法身份。这次瞄准的目标是位于上海市吕班路3号(现重庆南路149号)的“日本海军联欢社”。扬子晚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如今这里是一家繁忙的医院,日据时期的那段历史随着老建筑的湮灭也已尘封,周边的居民对这段历史鲜有耳闻。当年,敌伪海军部驻上海办事处就设在这里,盛慕莱花大价钱租了办事处楼上的房子,开办了一家“中华物产公司”。这位出手阔绰、爱好交际的盛老板很快和办事处的汉奸熟络起来,结识了该办事处主任叶树初以及日本顾问松冈。盛慕莱顺势怂恿叶树初和他合伙做起了生意:“只要你老兄动用两只退役军舰帮着运货,其他业务上的事你就不必操心,你该得到的,分文不少。”叶树初听说自己可以坐收渔利,自然满口答应。
于是,两艘日本海军退役的军舰成为地下交通线的运输船只,开始在江上畅通无阻了。
招募人才护送到根据地印“抗战币”
芜湖市无为县红庙镇的三水涧村,曾是新四军七师师部所在地,如今这里建起了纪念馆。扬子晚报记者在纪念馆看到,馆中有一份特殊的展品——“大江币”,七师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大江银行,发行的“大江币”为主要流通货币。这和盛慕莱在上海的努力紧密相连,印钞的设备物资和人手,都是他从上海秘密运过来的。
为寻觅印制钞票的技工,盛慕莱辗转找到了中华书局印刷厂专搞彩印的技术人员过雪川。过雪川在解放后详细回忆了这段转移印钞石头的惊险经历。当时过雪川假扮皮匠挑着担子转运,在街上遇到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盘查。盛慕莱及时上前,扮作素不相识,用手掀起担子摸了摸石头,用日语叽里咕噜交涉一番,日本兵便挥手放行了。脱险后过雪川纳闷:“你是使的什么魔法,鬼子竟会听你指挥?”盛慕莱说:“我对鬼子说,这些是臭皮匠用来扦皮的石头,臭得要命……”两人不禁哈哈大笑。为确保万无一失,盛慕莱亲自带着招募来的65位印钞工人及其家属,护送他们来到了皖中抗日根据地。
合伙开公司枪支弹药“免检”送往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建立了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盛慕莱在上海滩的生意似乎也越做越大。他和学生姚声一起,奉命建立了“上海集安公司扬州分公司”(扬州南河下54号)和“上海集安运输公司”。
如何让上海集安运输公司能有块“金字招牌”,盛慕莱出钱买通了南京政府伪国大代表杨光扬,杨的岳父张君劢是“民社党”的头子。只要亮出这层关系,上海到苏北的运输就很容易过关。在苏北,盛慕莱设法和“地头蛇”青红帮头子柏寿山沟通了关系,通过他打通关节,使得上海运到苏北的各种物资能够安全到达我军当时设在宝应县的“第一兵站”。
除了陆路交通线之外,盛慕莱还经营其中一条海上运输线。为了把物资运送到山东解放区,必须从吴淞口出港再北上到解放军军用码头——石岛。盛慕莱以“合伙经商”的条件,成功拉拢了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水上稽查处处长罗静芳。公司有了这样一个“幕后老板”,集安运输公司的货船,可以享受优待,免检出入吴淞口。
叹他壮烈牺牲
策反上海警察局,牺牲在“黎明之前”
盛慕莱的频繁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上海当局的注意。1948年初,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就密令嘉定县县长徐竹漪对其进行逮捕。盛慕莱利用国民党嘉定县党部书记长李纯一和县长徐竹漪的矛盾,在乡人的庇护下侥幸脱险。至此他在沪化名“蒋梦兰”,匿藏在他的学生蒋梦良的宿舍里。组织上一度要求他离开上海进行隐蔽,但盛慕莱认为,越是迎接解放的时候,越是需要自己出面做更多的工作。
1949年初,国民党当局大势已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派驻上海秘密联络站负责人李凯向盛慕莱传达了最新的任务:尽快摸清上海地区敌特潜伏情况,策反国民党军警宪特,保护上海工厂不受破坏,迎接解放。盛慕莱不辱使命,先后策反了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总仓库、敌汽车大队、保安团,警察分局的若干军警。接着,他将策反的目标瞄准了上海市警察局,可惜不幸落入了敌人假投诚的圈套。1949年5月9日,一伙特务拿着盛慕莱的照片,冲进位于大西路忆定盘路口的地政局宿舍。
张黎光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后来家人经过了解,其实在第一轮搜查中,盛慕莱拿出化名蒋梦兰的居民证已经蒙混过关了,但特务并不死心,拿着照片四处盘问,恰好问到了刚从农村来沪的蒋梦良妻子,她不明就里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那个大块头……”特务立马返身,盛慕莱和蒋梦良一起被捕。解放后被捕的敌特分子吴钟英交代,盛慕莱在狱中因严守机密,被拷打得遍体鳞伤,股骨骨折,门牙断裂,但他没有吐露一丝秘密。
5月24日早晨,解放军围城的炮火声依稀可闻,盛慕莱和蒋梦良等五人被枪杀于虹口公园。三天后,上海全境解放。
女儿眼中的盛慕莱:父亲的身份一度成谜
在盛才英家的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父亲盛慕莱的革命烈士证书。谈起父亲,盛才英说,记忆中的父亲一直来去匆匆,在外忙碌。和外人看来的头面光鲜不一样,当时盛慕莱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父亲上海出入有小车,随从有秘书,但其实在家里都没有佣人,家务都是母亲操持,”盛才英说,其实当时家里钞票不多,孩子的衣服都是妈妈自己缝制,从不到外面去买。随着父亲在外面越来越忙,家底却是越来越薄了……盛才英从初中开始到上海教会学校寄宿,寒暑假回家很难看到父亲。“他一天到晚在外面,家里事情基本不过问,具体做什么家人也不知道,母亲也不知道,牺牲之后才知道……”
她永远无法忘怀父亲的最后一面,1949年4月底的一天夜晚,阴雨蒙蒙,和妹妹就读于上海裨文女中的盛才英在教室里夜自修,接到了门房的电话:“家里有人来看你。“父亲一身灰色长衫、背上湿漉漉的,他给我们每人四块大洋,细细叮嘱道:‘今天送来五六月份的伙食费,外面局势很紧张,你们年轻不要出去,好好念书,我工作很忙,最近不大可能来看你们了……’孰料,这是盛慕莱与女儿的最后一面,也是给家人最后的遗言。
关于“父亲的身份”一度成了谜,盛才英说,各种史料记载上各有说法,有的说是爱国民主人士、有的说是地下党员……让她痛惜的是,在“文革”时期父亲一度被造反派诬蔑为“反革命分子”,墓碑被砸,尸骨无存……一直到1982年,最终平反,恢复一切名誉。在当时的地下工作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盛慕莱是否入党、何时入党?这些都难有确切答案。盛慕莱的直接上线——蔡辉早在1952年就不幸去世。张黎光说,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他对外公的身份有了更明晰的认识。新四军七师供给部部长兼皖江行署财经处处长兼大江银行行长叶进明,他是蔡辉的上级,其在《大江银行与大江币》的回忆文章中揭秘:“在上海的中共秘密党员盛慕莱……”新四军七师大江银行印钞厂厂长过雪川在回忆文章《长江边上的斗争》中,也写明:“该师驻上海地下党领导人盛慕莱同志……”1995年1月出版的《抗币风云录——新四军暨华东解放区印钞史话》则写道:“自从1938年起,他就正式为党工作。”
●听演员说
“小老大”革命精神通过两代演员薪火相传
在中国影视史上,有两部作品名为《51号兵站》,一部是1961年由刘琼执导的黑白经典电影;另一部则是翻拍自前者的2007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同名电视剧。《51号兵站》的故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十分新颖且牵动人心的。它们讲述了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有真实背景做支撑的上海地下党运联军需物资支援苏中根据地的故事,其中主角“小老大”梁宏(电影版名为梁洪),更是浓缩了无数为抗日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的事迹,烈士盛慕莱就是其中鲜明而突出的一位。
电影《51号兵站》“小老大”的饰演者是我国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梁波罗,1939年出生的他当年22岁正值风华正茂,气宇轩昂、俊朗英武,他将这种生动、昂扬的魅力与梁洪这个角色良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小老大”这个人物迅速家喻户晓,成为银幕经典形象,他也因此一炮而红。
46年后,“小老大”这个人物再现荧屏,它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将两代演员、几代观众交织在同一片温热的回忆里。当年度,由杜淳主演的电视剧《51号兵站》在央视一炮而红,1981年出生的杜淳时年26岁,他也成功地将“小老大”这个角色“输送”到了新时代的观众心里。出身演艺世家的杜淳,父亲是著名演员杜志国。
奇妙的是,同一年,已经年近七旬的梁波罗也再次结缘“小老大”这个传奇人物。原来,受“小老大”梁洪的原型之一——盛慕莱烈士后人的邀请,他参加了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地下交通线》的拍摄,这部纪录片叙述了盛慕莱烈士于1942—1944年间建立地下交通线的历史,角色全是真名实姓,梁波罗当时说,这次再演“小老大”是他的封箱之作——对于梁波罗的演艺生涯来说,时光就像一道圈,起点与终点都交结在“小老大”这个传奇人物身上,而他也在同时,将这束薪火传递到了新一代演员的手里。
杜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能够饰演为了信仰,在隐密战线做出伟大成就的“小老大”很幸运。不过,直到扬子晚报就此采访他之前,杜淳并不知道他饰演的梁宏其实是改编自真实人物的真实传奇经历,听到记者说及这些,他有些惊诧,沉吟了几秒后,他很诚挚地说:“今天通过你们说才知道,这些英雄先烈真的让人非常敬佩。能扮演他们我感到非常荣幸。”
扬子晚报记者 张漪
精彩预报
6月6日即将刊出的第六期“不朽传奇——红色特工原型追访”的主角,是《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一民,由陆毅饰演。
他的原型是谁?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敬请期待。
总策划 王文坚 专题策划 李军 石磊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