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公开课丨你了解省委书记提到的“塔西佗陷阱”吗?潘知常教授来划重点啦
“要把江苏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找准特色优势和短板不足,特别是要加强对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这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 11月20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发改委调研,把“加强对如何跳出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问题提了出来。
先来划重点
三大陷阱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
这三大陷阱的提出,
有一个,
与 江苏学者 有着密切的联系。
业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
认为最早提出 “塔西佗陷阱” 的,
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
潘知常。
近日,
交汇点记者独家专访了潘老师,
请他谈一谈对
“塔西佗陷阱”的研究思考。
“塔西佗陷阱”是这样来的
“古罗马的执政官塔西佗说过一句话,他说: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一个专制社会也是这样,当它从根本上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惜以掠夺作为立身之本的时候,这个政府不论做好事和做坏事,其结果最终也都是一样的,就是:乱世。”潘知常教授告诉交汇点记者,自己在2007年出版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这样介绍“塔西佗陷阱”并提出这一概念后,该词便陆续出现在平面和视听媒体的报道中。
特别是在2011年以后,“塔西佗陷阱”这一名词逐渐为大众所知。
潘教授提到,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了“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他对我党目前存在的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
此后,这个政治学定律便被屡次使用,成为“高频词”。
“塔西佗陷阱”有多热?
目前,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米斯茹博士统计,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塔西佗陷阱”,相关结果显示约328,000个(截止到2017年11月5日)。在百度新闻的高级搜索上显示标题中含有该词的有284篇;在“人民网”有563篇有关“塔西佗陷阱”的页面;“中国知网”为182条,其中不乏硕士论文和为数不少的核心期刊论文。
在潘知常教授看来,进入新时代,“塔西佗陷阱”仍然值得思考。而事实上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塔西佗陷阱”变得越来越“火”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那是因为,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信息平台,新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原来由传统媒体支撑的政府话语权开始发生变化。只要有网络,有手机,每一个公民似乎都可以化身“记者”。海量的信息难免会影响信息的质量,谣言的滋生也会给社会舆论的引导带来巨大的挑战,“公众对政府认知度提高的同时,信任度也有下降的趋势。”潘教授这样说。
如何跳出“塔西佗陷阱”陷阱
公信不立,患莫大焉。潘知常教授坦言,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当前,我们亟须正视“塔西佗陷阱”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然而“塔西佗陷阱”并非一日形成,如何跳出这一陷阱的确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具体来说,政府应及时应对随时发生的新情况,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牢牢把握话语权。政府还应在平时努力塑造新形象,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在制定政策时,了解群众所盼、所忧、所急,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使决策更加顺民心,合民意;在开展工作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做表面文章,诚心诚意惠民生、办时事;在回应群众质疑时,不推诿、不逃避,厘清责任并用于改正,树立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此外,化解网络上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某种不信任情绪,也需要网民深入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社会新矛盾等。
交汇点记者 朱威
原标题:交汇点公开课丨你了解省委书记提到的“塔西佗陷阱”吗?潘知常教授来划重点啦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