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汗水,成为滋润百姓生活的“清泉”—— 滚滚热浪中,记者与劳动者同行

17.07.2017  06:51

  洪泽,公路工人洒水降温。张建 陈亮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南京,快递员吃冰棍解暑。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见习记者 刘乙 摄

  苏州,制冰工人生产冰块。杭兴微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镇江,志愿者关爱环卫工。石玉成 丁永萍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新华报业网讯  16日,南京最高气温37℃、苏州38℃、无锡38℃……江苏省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伴随着副高西伸北抬加强,江苏多地刷新入夏以来气温最高纪录。

  炎炎烈日下,记者与劳动者同行,见证他们用辛勤汗水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市民生活便利、项目如期竣工。

  体验岗位:建筑装修工

  体验地点:南京明发滨江小区

  “上午10点之前还有点风,中午之后就是‘闷罐子’。” 16日中午12时,记者走进南京明发滨江236栋装修工地,50多岁的石建红正蹲在一个厨房墙角砌砖,他的弟弟石建清在做卫生间防水,两人光着膀子,汗如雨下,空气中满是粘合剂、多层板、背胶等装修材料气味。

  温度计实测室内温度是36℃。“工地上不能开电风扇,一开整个屋子灰都雾起来,眼睛睁不开。”石师傅边说边出去打泥灰,一不小心,瓷砖在腿上划了一道印子,出了点血。13岁就出来打工,这点小伤,对他来说家常便饭。

  12点半,吃饭。饭用自带的电饭煲煮熟,菜是半只烤鸭,还有瓶装咸菜。“现在好,工资不拖欠,累完了就数钱!”石师傅说,他来自安徽望江县,干一天工资300多元,儿子在老家职高读书,马上就要来南京找工作。趁自己还干得动多干几年,争取帮儿子在南京买个房,生活有盼头就不觉得累。吃完饭,石师傅就把头对着水龙头冲凉,冲完浑身湿漉漉地躺在客厅纸板上,下午两点得接着干。

  体验岗位:环卫工人

  体验地点:南京浦口区龙华路地铁站

  15日下午2点,浦口区龙华路地铁站边,记者陪着48岁的浦口环卫工吴梅在街边清扫路面。走在路上,只觉热浪从地表蒸腾,双脚像泡在热水里。把温度计放在地面,刻度直线飙升,最后停留在56℃。

  吴梅的清扫范围在公园北路的500米,从白云巷口到象山路口,每天2班轮班:早班5点到11点,下午班11点到5点,全年无休。吴梅是江浦街道拆迁户,安置后一直在环卫所工作,6年干下来,工资从最早的1000元多点,变成了现在的2200元。天虽热,但夏季4个月,能多拿800元降温费,这让她觉得天热有“”的好处。

  “热倒不怕,怕的是工作不被人理解。”吴梅说,现在行人向地上乱扔垃圾的少了,工作量减轻了不少。但这个路段是交通要道,从早到晚车流滚滚,经常有开车人往外扔矿泉水瓶或烟头,有次她善意去提醒驾驶员,对方却说“不扔垃圾你们清洁工全部要下岗”!还有人看到清洁工就长时间按喇叭催着让道。吴梅说,这么高的温度下,希望每个职业都能得到尊重,才能内心里感到“清凉”。

  体验岗位:出租车司机

  体验地点:南大往返龙江大厦

  16日早上8点,的哥李景福就出了门,两天前他刚给自己的车子换了新的压缩机,空调开到最大吹了几分钟,才把闷热的车厢“冷却”下来。气象预报当天有37摄氏度,空调不灵光,乘客肯定不愿上车。上午11时,记者乘坐他的出租车时,他主动询问:“能不能把温度调高点?”从早到晚窝在车里吹空调,李景福的膝关节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酸疼不止。记者注意到,他特意把一个打篮球用的红色护臂套在了左胳膊上,正好遮住被太阳晒褪皮的那一块皮肤。在得到记者同意后,李景福把车内空调从20℃调高到25℃,连说“舒服多了”。

  从龙江大厦返回时,记者打到了纪星怀师傅的出租车。他说,大热天开出租有个小窍门,就是要戴副黑色墨镜,既能抵挡强烈的紫外线,又能尽量避开洒过水的柏油路面上水汽快速蒸腾对视线造成的干扰。

  体验岗位:西瓜摊点商贩

  体验地点:南京同仁西街路口

  “西瓜便宜卖了,8424包甜,一块三一斤!” 15日下午2点半,玄武区吉兆营同仁西街路口的一处西瓜摊前,瓜农陈伟坐在蓝色帐篷和红色大遮阳伞交叉搭建起的一小片阴凉下,大声吆喝卖瓜。他的妻子徐晶不停地摇着扇子,边扇风边驱赶蚊子。

  记者拿着温度计去测量,瓜篷内40℃,运瓜的面包车内44℃。这样的高温下,夫妻俩每天凌晨3点多开车去六合装西瓜,晚上11点收摊,辛苦可想而知。但陈伟却说,希望天气再热一段时间,因为“天越热,瓜越好卖”。一个小时里,瓜摊总共卖出4只西瓜,总共收入70多块钱。

  陈伟平时做油漆工,到了夏天就摆摊卖瓜,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全家年收入有七八万元。这个夏天,路口的这几平方米的帐篷就是他们卖瓜和生活起居的小天地。徐晶说,南京专门给外地人设了西瓜摊,比以前“打游击”安定多了,旁边的水果店还给拉了根电线,方便多了。每天傍晚是西瓜最好卖的时间段,为了多赚点钱,他们守着瓜摊不舍得吃瓜解渴,从早到晚,只有顾客挑剩的半个瓜,他们才会自己吃。

  体验岗位:餐饮店厨师

  体验地点:南京汉口西路常家馄饨店

  沸腾的水在锅中翻滚,灶台下两个火炉火苗湛蓝,27岁的常风就一直站在灶台前,熟练地捞馄饨,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每隔十几秒,就拉过来在脸上抹一把汗。被汗水打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感觉都能拧出水来。

  “你身上没有打火机吧,温度太高,我前几天把打火机揣在身后的裤兜里,都已经爆了3个了。”趁着间隙,常风对记者说,做餐饮第一条就是要不怕热,灶台前一天要站上7个小时。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不停地补充水分,不然很容易中暑。他一天要喝六七瓶冰红茶。这个店每年的门面租金要一万多,店里最便宜的一碗馄饨只要6元钱,一个月要卖上千碗馄饨才能收回成本。但就靠着一碗一碗的煮馄饨,他家已经在南京开了七个分店。

  温度到底有多高?记者把温度计放在灶台上,只过了三分钟,温度计显示已经超过了50℃!为防止爆表,记者赶紧将温度计拿开。

  体验岗位:外卖小哥

  体验地点:南京市儿童医院门口

  天越热,人们越不愿出门,很多市民选择通过手机APP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穿着黄色、蓝色或红色工作服的“外卖小哥”。

  24岁的谭浩彬是美团外卖的送餐员,今年是第一年做这份工作。 “中午11点到下午2点,别人的‘饭点’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由于工作时间不长,不熟悉路,他一天只能送20多单。送一单有7块钱,但如果送晚了会被扣一半钱。

  “肯定要把外卖送完了我们才能吃,一般下午2点多钟,忙的时候要到下午三四点才吃‘午饭’。”谭浩彬笑着说,送外卖最怕两件事,一是外卖送到地点却联系不到顾客,站在大街上暴晒的滋味不好受;二是怕投诉,一个好评只给奖励5角钱,但一个差评会被扣50块钱,半天就白干了。16日中午12时,记者陪着谭浩彬在南京市儿童医院门口,等一位顾客足足等了一刻钟。

  体验岗位:冷库工人

  体验地点:苏州市南环桥市场冷库

  38℃的大热天,在-18℃的车间里工作是啥感受?16日,记者来到苏州市南环桥市场冷库,体验了一回冷库工人的“冰火两重天”。

  上午8点,一辆从山东来的冷藏货车经过一夜的行驶,运来28吨冷冻鸡胸肉。记者到达时,夏来发和其他3位工人已经工作了1个小时。4个人各自开着叉车,轮流将冻肉送入冷库。

  用于保存肉制品的属于低温冷库,常年保持在-18℃。厚重的铁门一拉开,一阵白雾裹挟着寒气扑面而来。记者穿着短袖走进去,每走一步都感觉脚底下发黏,没走几步就退了出来,太冷!披上棉衣,还是冷。刚掏出笔准备记录,笔杆上就凝结了一层水汽。“你以前没待过,肯定受不了。”夏来发说,他们干活,先围上腰带,再穿上棉袄、棉裤,最后还要戴上帽子、口罩,然后才会进入冷库。

  这一身冬天的打扮,要把所有的活干完才能脱下。28吨、2800箱,一仓板能装80箱,一共需要进出35次,至少两个多小时。每次在冷库里面待3分钟,出来装上货又得重新进去,根本没时间休息。忙到上午10点,工作告一段落,工人们都没有急着褪去厚外套,稍微缓一缓才敢脱,不然冷热变化太快,身体吃不消。

  记者 孟旭 周静文 王世停 实习生 姚志源 包康君

原标题:他们的汗水,成为滋润百姓生活的“清泉”—— 滚滚热浪中,记者与劳动者同行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