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农村任务最艰巨

27.01.2015  11:29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书记去年1月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时指出,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奋战在“三农”最末梢的村书记们,心系农民、扎根田野,他们最想盛会能捎来什么样的“春消息”?记者昨天采访了三位分别来自苏南、苏中、苏北的村书记代表,看看他们都有怎样的期盼。

  吴协恩:江阴市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

  建议:村民建房盼扫除政策障碍;民营服务业望获更多扶持

  昨天傍晚,省人大代表吴协恩一到驻地,便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次省两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对江苏视察的重要指示的一次会议,也是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最基层的代表,我们有很多话要讲,这一次专门带来了好几条建议。”吴协恩说。

  第一条建议,是关于农民建房方面的。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我的看法,作为基层干部来讲,就是要把家乡建设好。所谓‘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由于我长期在基层工作,发现目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村民的住房建设。像有些村民的孩子长大了要结婚,往往就要建新房,但按照相关政策,土地很难批下来,老房又不能随便翻建。这就导致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与政策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建议政府能在这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从而更好地造福农民”。

  作为苏南农村经济的典型代表,与苏北、苏中很多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庄不同,华西多年以工业经济为主。而吴协恩表示,华西从10多年前就开始向服务业转型,通过“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转得也比较好,逐步形成了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五大板块”。发展过程中,华西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办企业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为了面子而做,也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华西的目标,就是在未来3—5年内,坚持“有所变,有所不变”的理念,通过“既实在、又实用、更实效”的举措,使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从“四六开”迈向“三七开”。最终要使产业结构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完善、文化建设更繁荣、生态环境更和谐、发展进程更健康。“从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讲,服务业发展得一直比较快,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比较大。我想,如果再有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扶持,服务业的前景将不可限量。因此,建议省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戴美英: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建议:需尽快改变农村“386199”现象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这些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再过几年,这一比重将达到50%。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专门讲到,“2013年4月9日新华日报有一篇文章讲到,江苏省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为58.6岁,接近60岁,老人务农,老人农业,十分堪忧。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男性寥寥无几,留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记者注:代指妇女、儿童、老人)。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地?‘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农业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没有人种地,种子再好、肥料再多、机械设备再先进,也是不行的。

  省人大代表戴美英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长圩是个农业村,3192名村民,有1600名左右在外打工。而留在村里的,还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青壮年偏少。“其实几年前这个问题还要严重,这几年中我们村通过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吸引了一部分青壮年回来。”长圩村通过合作社形式,吸引803户农民加入了特色蔬菜的种植,让在家种地的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均达到两万元以上,“仅去年一年,35岁-50岁的村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就有6个。”她希望政策层面能有更多的鼓励政策,再加上村里自己的努力探索,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回到农村。

  大量的农村男同志外出打工还带来一个附带问题:农村中的婚丧喜庆的宴请,基本上都由家政“一条龙”服务来承担。而戴美英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的家政“一条龙”服务状况令人担忧:大多数“一条龙”服务均属于无照经营,也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工作人员没有准入机制,连最基本的健康证都没有;由于采取的是承包制,采购中往往以次充好,劣质、变质的东西常常混杂其中,导致食品中毒事件屡有发生。为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她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一条龙”服务的管理:建立“一条龙”服务机构行业准入机构准入标准,对符合条件的相关个体颁发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对所有参与“一条龙”服务的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颁布健康证;食品监管部门不定期进行抽检,对有问题的“一条龙”经营者要及时整改、直至吊销执照。

  柳雅训:邳州市陈楼镇院许村党总支书记

  建议:农村需要更多优秀村干部;“信访不信法”现象需扭转

  省人大代表柳雅训,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徐州市模范支书、徐州市五星级村支书、徐州市优秀人大代表、徐州市勤政廉政优秀干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认为,农村要和谐,关键在村干部,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优秀的村干部:一是自身作风过硬的村干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柳雅训的这句口头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他在村里工作几十年的真实感受。“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农村干部,其自身素质如何,对农村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二是能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的村干部。院许村土地资源优越,适宜果树栽植,为致富群众,村里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将全村2000亩土地成功地租给港商,创办华丰农场,种植日本油栗,把村民从繁重、低效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千方百计引进工业项目,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村民大胆创办企业,受到村民一致好评。三是能做人民信任的调解员的村干部。柳雅训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全市率先实施村级“四权”建设,创造一套贴近基层、适应村情、符合民意的“四权工作法”,村中大事小情,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说了算,不搞暗箱操作,不独断专行,强化了基层民主建设,大大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赖。

  此次来宁参加省两会,柳雅训还特别带来一份提案:《农村“信访不信法”现象需要扭转》。他说,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现象,很多事,哪怕已经经过法院审理,当事人也不管,还在走上访之路,这给基层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一些关于农口下放、民办教师辞退、煤矿下岗的上访案,按照属地办理的原则,都交给村里处理,可是村里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他建议,上级政府能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问题,保证“正确的上访一定解决到位,困难的上访一定帮扶到位,有错误的上访说服教育到位,缠访闹访的正确处理到位。”本报记者  杭春燕

原标题: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