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巡演,让雨花精神永远传承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这样振聋发聩的高呼,让昨晚的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回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南京雨花台。这是话剧《雨花台》的最后一幕,演员们在《国际歌》中转身背向观众,向熊熊大火走去,大屏幕上滚动播出雨花烈士们的英名,舞台表演与历史情境交融,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慷慨赴死的精神,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
“看到这一幕我又哭了,整部话剧中我哭了好多次。”散场灯光亮起时,北大外院研一学生郑晓烨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是党员,但如果没有置身在那种环境中,很难体会到当时革命先烈们对党的感情。我觉得这样的话剧应该走进更多高校,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传递下去。”
作为全国高校百场巡演的首站,话剧《雨花台》在北大的演出确实让青年学子们备受鼓舞。“虽然作业很多、学习很累,但看到先烈们为新中国的付出,觉得自己的辛苦完全不算什么。”北大学生付超华表示。
话剧《雨花台》将不同时期在南京牺牲的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烈士,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战友、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集中表现革命烈士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风骨和情怀。编剧高城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又是一个最真实的故事。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真实经历,每一位烈士身上都闪耀着信仰、忠诚、牺牲、担当的雨花精神。”高城表示,这次全国高校巡演也是一次对烈士英灵的告慰,“写这部剧的时候就特别希望年轻人来看,剧里很多烈士当年也就是十七八岁,他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和追求,应该传承下去。”
话剧《雨花台》的高校首演成功,离不开南京话剧团演员们的精心演绎。为了饰演好革命先烈恽代英,演员崔钟一个月减重十五六斤,除了阅读大量史料,他经常拿着恽代英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不停在脑海里做出各种假设,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口才、这样伟大的坚持,怎么能做到面对任何情况都儒雅淡定。”对于崔钟来说,昨晚的演出还有一层意义,“清明节也是我的生日,来北京前我妈妈对我说,虽然今年生日不能一起过,但这会是你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参与演出这个话剧,也让演员们完成了一场与革命先烈的隔空对话。霍蓉对自己饰演的郭纲琳在狱中将铜牌打磨成心形、刻上“永是勇士”的故事印象深刻。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她拿着道具老师做的铜牌,亲手刻上了“永是勇士”四个字。“我们现在有工具,打磨、刻字都不是特别难,她当时是在监狱里,要做到这点得有多难!每次排练时我也是拿着铜牌真的磨,试着去揣摩当时她内心的坚持。”霍蓉不无感慨地说。
为了让《雨花台》巡演的各大高校学子更好地参与,“我演《雨花台》”群众演员选拔活动也同期开展。在昨晚的演出中,来自北大信科的研究生顾小影和专业演员们一起,站到舞台上。“虽然我只是在最后一幕中饰演雨花台众多革命先烈的一员,但对我来说真是很特别的经历。”顾小影说,当自己戴着镣铐的时候,最切身地体会到了雨花英烈的精神。
本报记者徐宛芝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