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留守儿童近万人 社会组织介入帮助健康成长
“爸爸给我买了米奇的新书包”、“妈妈陪我到桠溪采草莓了”、“一家人去看电影《美人鱼》”…… 春节,不少留守儿童和父母团聚,享受难得的幸福时光。
不过,这种团聚却有点短暂。春节过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又继续出外打工,留给这些孩子的,依然是漫长的等待。
记者昨从民政部门获悉,截至去年7月的统计,在我市近万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280多名,主要集中在高淳、溧水、六合、江宁等区。为了让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过得更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市开始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组织服务留守儿童。
不舍:春节短暂相聚后再次与父母分离
2月7日,农历除夕。在高淳区漆桥镇,王巧(化名)正给爸爸扶着梯子贴春联。除夕前一天,爸爸妈妈从浙江温州返家过年。
王巧今年10岁,在漆桥镇一所小学上四年级,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王巧说,爸爸妈妈给家里带了好多年货,还有很多零食,够她吃一个月了。
让王巧兴奋的时,这个春节,父母不仅给她买了新衣服,吃了团圆饭,爸爸妈妈还陪她去桠溪摘草莓。
“初三一大早,我们全家就出发,在草莓大棚里,妈妈拉着我的手,边摘草莓边聊,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昨天,王巧说,要是他们不出去就好了,那个时刻觉得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好开心。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大年初四,由于工地上比较忙,王巧的父母提前返回浙江打工。这个春节,王巧只和父母呆了5天。
“这么多年,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3个月,还是觉得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亲。”王巧说。
与王巧经历相似的不在少数。据了解,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少,一年也就10多天,基本集中在春节期间。
问题:学习和作业没人辅导,亲情教育缺失
“爸爸妈妈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回来一次,住不上几天又走了,每次见面也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好。”13岁的张梅(化名)说话的声音很小。
张梅也住在高淳区漆桥镇,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如今,在高淳上初中的她,每周都会回家看看爷爷奶奶。
“每年春节回来,父母给家里留下一笔钱,问问我学习的事情,别的他们也不知道,跟父母没话说,还是跟爷爷奶奶亲。”张梅告诉记者。
高淳区淳文公益教育中心负责人孔辉说,以高淳区为例,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隔代养育主要体现的是“养”,让孩子们吃好、穿暖、住好,却缺少为人处世、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建立等教“育”。
“其实,现在的留守儿童家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基本不存在经济问题,主要问题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没人辅导,亲情教育的缺失非常严重。”孔辉表示,亲情缺失,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在这种境地下,孩子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状态。
关爱:社会组织介入提供亲情陪护、学业辅导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去年的统计,南京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80多名,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就更多了,保守估计有近万人。
去年8月,我市市区两级配套投入资金400万元,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开展“三留守”关爱服务项目,其中公益创投支持的5个远郊区的困境儿童类项目资金有70万元。
“我们用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针对留守儿童组织了19场公益活动,像城乡结对帮扶、南京高校文化游、爸爸去哪儿等活动,孩子们很受欢迎。”孔辉说。
不单纯是组织活动,开阔留守儿童视野,更多的社会组织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放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心理辅导、亲情陪护、学业辅导。六合区泉水叮咚爱心社负责人史劲飞介绍,他们去年利用申请到的6万元公益创投资金,对该区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缓解他们可能存在的情感缺失、意志薄弱、情绪不稳、行为孤僻等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直接惠及六合区2000多名留守儿童。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