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界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首个国家公祭日

15.12.2014  13:08

              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连日来,新闻出版界以自己的方式缅怀无辜死难者和民族英雄,广大新闻出版人用自己的笔、镜头,带人们回忆那段需要牢记的历史,激励人们不忘过去、开创未来,凝聚起中华民族圆梦的力量。

      记录真实历史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公众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南京1937》……近期,出版界尤其是南京当地的出版社,推出了一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书,以史料证实历史,以读本学习历史。

      “这一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书,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我们以此纪念30万死难同胞,牢记历史,警示未来。”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说。

      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从未停止。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72卷),全面收集了加害方、被害方和第三方的第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史料铁证证实了南京大屠杀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以实证为切入点,围绕战争、社会、记忆等学术前沿主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解剖透视了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后的言说差异。该书的出版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学界国际对话的影响力,促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迈向更深层次。

      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最新力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献给30万死难同胞的安魂曲。何建明表示,“懂历史的泪,才能敲响今天的钟”,创作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旨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普通群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该日记所记述的拉贝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

      历史的警钟需要时常敲响,人类的和平需要共同维护。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以叙事的语言完整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责任编辑李鸿敏说:“书中选录的史料包括日记、书信、报告、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出版界还推出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相关图书。比如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书《南京1937》,第一次以版画的形式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故事。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说:“当代青少年应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令人悲痛的历史,珍视目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报道国家记忆

      在国家公祭日前后,媒体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向那场国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以不忘却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

      “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强化国家记忆,凝聚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精神信仰,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就是为了昭告国际社会,诚实面对历史才能真正走向未来……”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构筑捍卫正义的国家记忆》中这样写道。《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以国之名悼,以历史之名缅怀》说:“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更是为提醒今人:勿忘历史。”

      在国家公祭日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对国家公祭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等南京多家报纸版面以黑白色刊出。《三亚日报》《京华时报》等也推出公祭日特别报道。

      在微博上,“@人民日报”推出“一图了解国家公祭日”,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不应忘记的3个数字,国家公祭日应了解的3条常识,上升为国家公祭与以往有何不同,不能到现场的还有6种方式悼念遇难者等。在新浪微博上,由“@新浪江苏”发起的“国家公祭日”微话题,截至《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发稿时,网民阅读量已经突破11.6亿次,参与讨论的数量达到30万条。

      此外,媒体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提醒国人对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进行祭奠。中国军网开设了金陵之殇网上祭奠平台。截至12月14日10:30,由《新华日报》联合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共同举办的“国家公祭·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虚拟捐砖已达1778018块。而由南京市社科联和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国家公祭日专门创作的歌曲《为了和平永驻人间》也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与分享。

  链接

  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第一次进入历史教科书是在1957年的人教版高中历史书,但描述仅局限于地点、时间和死亡人数的说明,并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个特有名词。

      1978年南京大屠杀进入初中历史课本,同时增加了很多具体的描写。

      1979年的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定名。南京大屠杀也作为历史教科书中单独的一课,让学生们从教科书中了解历史的真相。(章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