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江:画了40年的中堂画

24.02.2015  10:45
 

过年时,农家堂屋里的中堂画一定要用鸡毛掸子拂尘,年三十、大年初一、掌灯、落灯时都要敬拜中堂。中堂画,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家中在正堂(堂屋)冲着正门的墙壁正中央悬挂的画,体现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间的禁忌信仰。内容多为“观音菩萨”“三星拱照”“寿星”“紫微星”“松鹤延年”“”“”“山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的对联。

 

 

靖江民宅中堂画,起源于明清。1949年前后,民宅中堂画多为大户人家才挂,一般挂纸质的字或画,一为美化堂屋,二为辟邪求吉祥。文化大革命中,大多数中堂被破四旧而毁。1970年开始,农村逐步挂起了中堂画。到了1983年,中堂画发展为玻璃镜框式,画面美观,内容丰富,中堂画两边对联尚佳。2000年以来,中堂画仍是玻璃镜框式,但结构新颖,画作精致,对联甚佳,加粉金饰银,中堂画已成精美艺术品。

 

 

这一民俗还培养了一批民间画师。今年61岁,家住季市镇长安的叶江就是其中一位。

 

从小喜欢画画

 

叶江从小喜欢画画,七八岁时从画“老公公拔萝卜”开始到现在的油画,几乎就没断过。当时家里贴满了叶江的画,附近的乡邻都知道叶家有位会画画的孩子。名气还从长安传到了季市,当时从上海美术工厂回来的袁子龙特地从季市步行到长安,参观了叶家。袁子龙建议叶江最好拜师,让老师点拨一下,会更好。19岁那年,叶江拜师张厚存学画。

 

起初,叶江只是画一些山水﹑松鹤﹑花草虫鱼之类的画送给亲朋好友,说起画中堂还是一次巧遇。

 

1974年到大觉汽车制动器厂工作,当时上班都是步行到大觉,有一次横河村卢锦元骑着自行车遇到了叶江,主动带他一段路。卢锦元平时帮人家念念经之类,也会画会写,一路上,卢锦元对叶江说:“听说你是画画的天才,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画些中堂卖,还可以弄些收入,现在农村又兴中堂画了。”经过卢锦元点拨,叶江开始准备画中堂。他找好了临摹的“三星拱照”素材,买了10张铅画纸,一幅中堂由两张铅画纸拼接,中间画面完成后,周围的空白边用旧毛巾或纱头端上颜料均匀拍打,两头用准备好的竹竿卷上,第一幅带有花边的漂亮中堂画就这样完成了。没几天就被勤盛村一丁姓村民花5元钱买回家,她家建房上宅正需要。

 

于是,叶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画一些纸质中堂画补贴家用。内容有的是从连环画上,有的是从美术杂志上,有的是从古书上,有的是旧黄历封面﹑棒香包装袋上等临摹的。1976年叶江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但他当时已有了固定工作,再加上家庭贫困,拿不出学费,含泪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民间起房造屋后都喜欢在堂屋挂一幅中堂画来镇宅,图个吉利与家庭和睦。

 

那时候只要女儿家起房造屋,娘家不仅要挑一担糕粽鱼肉还要再加一幅中堂画作为贺礼。而娘家人有过寿的,女儿家除了送鱼肉团圆面还送一幅寿星或松鹤延年中堂画。”叶江说。画得最多是福禄寿、紫微星、松鹤、观音、寿星。如果家中有属虎的,也可画老虎;用来辟邪就画关公、钟馗等作为中堂画;当时也有结婚的新人,朋友送和合二仙的。即使在靖江没有多少亲朋好友的,过年时也会请一套中堂画。

 

过去家中堂屋中堂画前面,安放着一张条案。条案上摆放一尊菩萨和祖宗灵牌以及香炉、烛台,也是磕头敬神的地方。挂纸画裱糊的中堂画最流行的时间,算起来也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

 

画中堂渐有名气

 

在很多人的心里,大俗即大雅。以前中堂画在形式上一般都选择给人们鲜艳、美丽、吉庆、热烈的气氛,红、绿、黄、黑是中堂画的主旋律,构成了色彩艳丽、装饰味十足、迎合老百姓欣赏习惯的色彩特征。它鲜艳、强烈的色彩效果能使烟熏火燎的低窄茅舍焕然一新,蓬荜生辉,带来喜庆的味道。在表现上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常用浪漫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主题;它的构图完整、饱满、匀称,富有装饰性,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炼、挺拔、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刚开始中堂画都是纸质的,一幅宽1米、高2米的中堂画,叶江三五天就能画一幅。“中堂画起来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勾好图。”当时画中堂最难的是纸张,因为纸张长度不够要拼接,所以后来就用晒图纸取而代之。

 

一般中堂画都是买主预定的,如果是上宅,预定的是“三星拱照”“紫微星”“财神”,贺寿的是“寿星”“松鹤延年”,结婚的是“和合二仙”“送子观音”等。然后根据主题配上两边对联,上面配上横幅。例上梁:造福地财源广进,建新居金玉满堂,横幅:紫气东来;贺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幅:吉祥如意等。最后还要帮买主落好款,代表有面子、气派。

 

渐渐叶江的名气越来越大,这时经常有人上门预订。当时上班的工人一个月也就二三十元时,叶江凭借画中堂画,一年收入已经两三千元。凭借着一支画笔,叶江支撑起了一个家。“我家两次翻新房,就靠卖中堂画。”叶江说。当年,百姓家中房子堂屋都要挂中堂画,所以只要有人起新房,或过大寿都需要中堂画,一年大概要画100幅左右。画中堂画还是蛮吃香的,收入也是可观的。

 

靖江第一幅玻璃镜框式中堂画

 

但纸质中堂画时间长了要褪色,一刮风,中堂画就要晃动,不易固定。这时,叶江开始动脑筋,如果能在玻璃上作画,不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吗?于是,他先在一块玻璃上作画,用线描勾好轮廓,待干后再着色。但刚开始着色并不成功,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揣摩,先用水性颜料勾图,再用油性颜料着色,终于上色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初,靖江虹桥水泥制品厂需要一幅中堂画挂在会客厅,特地找叶江画,叶江在玻璃上画了迎客松,这就是靖江第一幅玻璃镜框式中堂画。

 

当然这与他几十年的潜心打磨分不开,想要在绘画上取得这样的成就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这也成了叶江的老手艺面临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在农村挂的中堂画已经样式繁多、丰富多彩了,但大部分是印刷品,虽然精美,但少了一种传统的文化气息。在城市的家庭中,因为居室局限,挂中堂画的习俗已经越来越淡了,挂中堂画的家庭也越来越少了。客厅里做好的是各种各样的电视墙,艺术、美观、时尚。

 

但是,在农村每家每户还是习惯挂中堂的。有的人家还挂在客厅,有的人家则移到顶楼,仅仅作为家庭祭祀场所中的重要部分。中堂的材质和主题也越来越丰富。最高档的用红木雕刻制品,显得富贵大气,但那种纸质或玻璃的手绘中堂,依然留存在很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