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眼,能否看得住珍稀文物
“南朝石刻非法拓印”引起各方重视,请看记者追踪——电子眼,能否看得住珍稀文物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本报15版报道了“南朝石刻非法拓印涂污”一案。尽管当事人被处以行政拘留,但对文物造成的损毁却很难修复。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历史、绵延记忆,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不让昨天的历史成为明天的遗憾? 南北朝时期,建康城鼎盛之时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唐代的长安。岁月变迁,时至今日却只有部分南朝陵墓石刻保留了下来。目前现存南朝石刻33处,其中在南京的就有20处。此次被破坏的就是位于栖霞的萧憺墓石碑和萧景墓石望柱石刻,二者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坦言,该市现有242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多数散落于田间野外,由于地处偏远,文物部门执法人员力量有限,很难实现无死角监控。为此,文保部门才决定引入技术监控手段,首批将对包括栖霞区10处南朝石刻在内的38处不可移动文物加装电子监控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对于网友“会不会来不及”的疑问,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科科长郭勇解释说,“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合作建立了田野文物监控平台,两部门各设一处监控室,专人值守,监控与110指挥平台联动。一旦发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可以及时出警,迅速处置,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化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蔡健介绍,需要“电子眼”监控的,主要是地处偏远的田野文物。对位于学校、企业等单位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则将由文物部门与责任单位签订文保责任状。此外,加强人工巡查,为文物配备“流动的哨兵”同样重要。今年6月组建的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也对田野文物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次“非法拓印南朝石刻”一事就是文保志愿者在集中巡查时发现的。“文保志愿者目前有107人,根据就近原则,他们每个月都会对周边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巡查,拍摄照片并填写保护情况报告,一旦发现问题将及时汇报。”此外,文物部门还将进一步完善田野文物报警员巡防网络。根据要求,田野文物报警员针对市级以上重点文物的巡查每天不得少于两次。 随着岁月的侵蚀,南朝石刻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酸雨对石刻的破坏更为致命。为此,文保部门想出了给石刻“加个顶”的保护办法。“这个办法并不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采取了给石刻建碑亭的做法,”吴靖介绍说,“为避免风雨侵蚀,为石刻加一个顶效果不错。”当时,萧憺墓石碑是所有南朝石刻里保护状态最差的,所以盖了碑亭避免风雨侵蚀;当年那些因保护情况还不错不需要加顶的石刻,现在的情况却很不理想,曾经“最差”的萧憺墓石碑,如今却成了保护情况最好的了。考虑到这一情况,文保部门决定根据各个石刻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石刻都采取加顶、加保护罩等物理保护方式。目前正准备向上级文物部门报批,经费问题也在落实之中。 为解决酸雨在石刻表面造成的裂痕问题,文保人员曾于上世纪80年代用“环氧树脂”填充裂痕、连接断裂构建。但由于材质本身的问题,这种胶结剂30年后不仅颜色变深,而且出现了干裂脱落的现象,对石刻本体也产生了损伤。因此,文保部门准备借鉴希腊雅典保护古建筑与石刻的办法,用一种德国产的化学粘合剂进行修补。 除了加强巡查、事后弥补,南京市文保部门已邀请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南朝石刻做保护规划。这个规划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规划,将来还要纳入南京总体城市规划中。该规划的总体思考是原址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不限于对南朝石刻本体的保护,也包括对石刻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控制。周围建筑要限制高度、限制体量,建筑外立面色彩需与石刻风貌保持一致等。据悉,该套规划年底前有望正式出台。 本报记者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