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怎样的态度去做书

15.02.2016  18:35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过:“幼儿文学是美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更容易培养幼儿对于美的感受。”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更让人相信,诗歌和散文备受幼儿喜欢,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幼儿不停地传诵和欣赏,对幼儿发挥着美的熏陶作用。


  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教育科学出版社在2010年确定了《最美的幼儿文学》的图书选题。经过五年的努力,这套书在2015年年末终于得以出版。在这五年当中,每个出版环节都经历了太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事情,我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回答了那个曾不断自我反问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书。


  作品选择与订正


  《最美的幼儿文学》自确定选题开始,就制定了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即要选择幼儿最喜欢、最被他们理解的诗歌和散文。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那些流传了数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作品,不靠作者的名气去甄选。但是,编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些诗歌和散文是最经典的?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择?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口耳相传的作品的内容是否准确?作者署名是否准确?而这一点,是做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长达一年的过程中,我先后查阅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各种文学作品选集,也查找了若干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材,还多次到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请幼儿和教师列出自己最熟悉的作品。经过汇总和甄选,我初步列出了200余首诗歌和散文作品清单。于是,编辑们又进行了更为严格和精细的选择。为了真正选出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经典作品,我特意邀请了已经退休的全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多位语言教育、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参与作品的遴选工作。同时,编辑们又分别在幼儿园进行了作品的试读和问卷调查,并且请了一些家长给孩子朗读这些作品,看孩子的现场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美的幼儿文学》的56首作品清单最终确定。后期的读者反馈也说明,这样的作品选择过程是值得的。


  【心得】从中我悟出了一点,做书首先需要的是有心的态度,即一种对图书内容360度无死角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精神,要处理好图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


  解决著作权问题


  做过书的人都知道,解决著作权问题是非常重要但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原因是当下的著作权人信息登记不完善。除了部分相对有名的著作权人外,多数的著作权人很难联系到,即使通过相关机构的协助,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很多做书的人都不太愿意去做涉及较多类似问题的图书。


  《最美的幼儿文学》的图书出版,需要与40余位作品著作权人解决该问题。更让我感到棘手的是,有些作品的著作权人身份还有待查证,还有一些作品的著作权人可能是非儿童文学领域人士。但是,我很幸运,因为我通过自己的方式,最终解决了所有作品的著作权问题。虽然耗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我却认为它是值得的,而且也让我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包括常见的网络搜索和专业的电子文献检索,后者的好处在于检索的年份跨度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到当下都能查到。


  其次,要充分利用传统书信的优势。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很少通过传统的书信方式传达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联系不相识或者信息不完整的作者却十分有作用。


  再次,要积极联系和作者可能熟悉的人。


  【心得】通过解决作品著作权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一点,做书必须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可以把书做好。同时,做书人也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说到底,做书就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约画稿注意事项


  图画书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文字和图画。图画好,会让图画书增色;图画不好,会让图画书效果变差。在做该选题前,我翻阅过类似的各本图画书,但其中上乘佳作并不多。虽然这让我有信心做好此书,但也深知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图的风格与内容的匹配,图与文字的意境的关系等。相对于整本一个故事的图画书创作而言,《最美的幼儿文学》的图画创作难度更大。更让我头疼的事情是,我希望一本书的每张图的作者要尽量不同,无形中也增加了约图的难度。整个约画稿的过程持续了一年,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要提前表达清楚个人对图画的期望和想法,并给画家较多的创作空间。这二者并不矛盾。后者不难理解。前者是要告诉画家,这个作品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作家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的思想和意境是什么。对于这些,画家有时候并不理解,需要我去提前告知。


  其次要巧妙发挥与美术编辑的相互作用。术业有专攻。在约画稿之前,我会和美术编辑对同一个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作品的理解。拿到线稿后,我和美术编辑又会进行详细讨论。每个人从专业角度发表意见,然后反馈给画家。


  【心得】通过约画稿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梳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书真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和不同的人不断地沟通,从而形成合力。而这种沟通不是简单的沟通,而是通过沟通去让别人接受自己对书的创作想法,达到彼此相同的出版理念,最终让图书的出版工作更加顺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赵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