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镇钻石婚夫妇欲拍婚纱照圆梦
少时两人定亲,他远赴战场,一走就是八年。她从少女等成“老姑娘”,在流言蜚语中,终于等来了一顶红轿。结婚六十年,他们尝过生活的喜悦,也面对过令人绝望的困境。相伴偕老时,他双目失明,她更是生活起居服侍妥帖。年至86岁的陈小元老人,最喜欢听外孙女唱歌《你是我的眼》,他有时禁不住也跟着哼起来:“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一等八年 靠书信维系希望
1945年,生祠镇七一村松柏埭的陈小元,经媒人介绍,与原侯河乡的侯伯英结识定亲。所谓定亲,不过是两张红纸条上,写上了两人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作为合婚帖交换。
羞涩的少女,一直等待着自己的婚期。三年后,陈小元入伍从军,继而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原本以为分别是短暂的,可这一等就是八年。唯一能给她希望的,是每月一封简短的书信。“伯英,最近家里好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在这一切都好。”……信里无非就是这样的嘘寒问暖,却给了侯伯英无尽的力量。侯伯英不识字更不会写,每次收到来自战地的书信,都是雀跃地拿给识字的妹妹念,再一字一句报给妹妹,请她执笔回信。信里面,不时还夹带一双她熬夜纳好底的新布鞋。
这样单薄的书信联系,让侯伯英一等再等。“呆丫头,都多大咯!”“再不结婚就是老姑娘了!”在那样的年代,姑娘家到了20多岁还不成家,需要承受无数压力,侯伯英却坚定心里的念头:一定要等他回来。
含辛茹苦 共同挑起生活重担
26岁那年,陈小元带着军功章回到靖江,第一件事就是迎娶侯伯英。“那天他带着大红花轿,来我家娶我。”86岁的侯伯英老人说起自己大婚时的情景,仍然有些不好意思。
嫁入陈家时,一间五架梁的平房里家徒四壁,但陈小元的细心和担当,却让侯伯英觉得十分快乐满足。白天夫妇俩一起到田里忙农活,当生产队长的陈小元,还要兼顾村里的事务,家务事更多地落到了侯伯英身上。
过了几年,五个儿女相继出世,一家人清苦却快乐。很快,陈小元接到任务,要去扬州传授种植棉花经验,他一口答应下来,却不知道这一去又是四五年。靠工分领粮食的年代,侯伯英一个人要养活六张嘴,尽管半夜3:00就起床忙活到晚上12:00,还是只能给五个孩子换来一碗清汤粥。到了月底,更是朝不保夕,实在饿急了,她就去野外挑些没毒的野草煮给孩子们吃。
晚年相守 希望拍张婚纱照纪念
随着孩子们长大成家,陈小元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改善,老两口也渐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五六年前,陈小元原本就有些模糊的双眼,竟慢慢完全失明。这些年来,侯伯英就是陈小元的眼睛,起床帮他穿衣、一天三顿喂食、搀扶散步、洗漱……所有的一切,侯伯英都打点得清清爽爽,让陈小元在失明的日子里,仍然过得有滋有味。
习惯了一辈子有侯伯英的等待、守护和照料,却不想有一天,老伴也会累了倦了病了。两年前,侯伯英的口腔里得了溃疡,起初以为上火发炎,可随着左腮慢慢肿胀,家人才知道问题没这么简单。在上海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诊为口腔癌。日以继夜的钻心疼痛,将侯伯英折磨得愈发消瘦,身体也大不如前。
虽然眼睛看不见,陈小元却敏锐地感觉到了老伴的变化。他也隐约听到儿女们说起,陪伴他六十年的妻子,可能时日无多了。他向记者说着这句话时,摘下面前的太阳镜,擦了擦发红的双眼,匆匆又戴好眼镜,担心让老伴看到这个举动。
“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流行拍婚纱照,那时候没有条件,至今连好好的合照都没有,希望我们俩也能拍张婚纱照,留作纪念吧!”陈小元说出了心里的愿望。
图为陈小元与侯伯英携手散步。 张金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