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冷清背后路在何方
又是一年清明时,民间有赶“早清明”的习惯。半个月前,南京的清明祭扫人群已渐渐多了起来。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出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记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南京节地生态葬比例名义上达到70%,但实际上,真正算作生态葬的比例却很低。该市殡葬管理处宣传教育科科长黄隽认为,可以看到的转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豪宅”去安放自己和家人的身后事;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殡葬改革的最终方向是生态葬。
选择生态葬却不领奖励
上周末,家住南京市秦淮区的市民小王手捧鲜花站在长江边,嘴里念叨着自己的事业、孩子的近况等。原来,两年前,他的父亲病重时留下遗愿选择江葬,父亲去世后,他就遵从遗愿,将父亲的骨灰撒向了长江。“为了父亲的遗愿,我们家也经历了一场风波。”小王告诉记者,当初准备遵从父亲的遗愿进行江葬时,大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认为这是不孝,是年轻人图省事的做法,小王很理解大伯的心情,百般解释,大伯才流着泪接受。
生态葬在南京已推广二十年之久,却依旧冷清。去年,南京真正做到生态安葬的大约有520具,这在每年35000人左右的死亡人口中,仅占不到2%。“根据去年出台的新奖励办法,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去世后选择生态葬,可免除所需安葬费,并赠送1000元以内的可降解骨灰盒。除此之外,每穴奖励1000元。”黄隽介绍,和2014年出台的试行办法不同,新办法规定可以保留逝者的姓名。
据了解,从2014年清明到2015年年底,总共只有五十几户领取了奖励。令人不解的是,一些选择了生态葬的家庭也未领取奖励。黄隽解释道:“不领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人会认为领这个奖励总有些别扭,就不去领取或者将奖励直接做了慈善。但无论如何,选择生态葬是一种进步。”
未来生态葬的关键在服务
目前,为大众熟知的几种生态葬有树葬、江葬、花葬等,据测算,这些生态葬的费用大约在2000到3000元之间。“相比价格高昂的传统殡葬形式,一些人将生态葬称为‘便宜葬’,很抗拒选择生态葬。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态葬离预想的还有距离,生态葬最终考验的是陵园后期的服务和管理。”黄隽说,以前,大家更愿意选择传统安葬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祭扫故人成了家族聚集的一个纽带。如果在推广生态葬的过程中,将服务和文化灌注其中,选择生态葬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试想一下,未来的墓地不再阴森可怕,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公园,就会有更多人接受生态葬。”黄隽说,家族的故人就埋在一棵花树下或二月兰下,陵园为大家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服务,少了一份对故人逝去的伤痛,多了一些对故人美好的思念。
更好的服务和文化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殡葬行业。“现在陵园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汇集的人才越来越多,但一些新型的专业人才仍然很缺乏。”南京市一家陵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认为殡葬行业需要的都是传统服务人才,其实,随着生态葬等新型安葬方式的推广,殡葬行业急需熟练掌握策划、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人才。
“十三五”将大力推广生态葬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的殡葬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推广生态葬有了具体的目标。到“十三五”末,以生态节地葬骨灰安置方式为主导的格局初步形成。新建经营性公墓生态葬比率不少于35%,现有经营性公墓存量土地的生态葬比率大于20%,现有公益性公墓倡导墓碑小型化,少占地,新建公益性公墓提倡以建草坪葬、花坛葬等绿色节地安葬设施为主,生态节地葬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公墓还将推行生态化建设,提高公墓绿化覆盖率。
记者在走访中得知,为推广生态节地葬,不少陵园推出了多样方式供人们选择。近日,南京市雨花功德园新推出的“3D生态云葬”建成,并向南京市民进行了展示。“3D生态云葬”将传统的骨灰盒形状改为圆柱体骨灰盒,并且采用平行封闭式安装,40平方米土地可以达到传统方式670平方米的安放量,还可以将现有的墓地改造成这种新形式,实现家族合葬,节省用地。雨花功德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推出数日,就有不少人前来咨询,并且,去年选择生态葬的人数比前年多了一倍。可见,人们对生态葬的接受度已在不断提高。
江苏经济报记者 许雯斐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