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生态文明建设树标杆

21.11.2015  11:41

  数说“十二五

  如果说,对于全省绿色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60.5提高到2014年的76.3,您不太容易产生具象“感受”,那么,接下来的几组数据,应当可以让您充分体味到“十二五”以来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2014年,全省拥有国家生态市(县、区)35个,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较2010年增加23个;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抽样调查满意率达86.5%;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江苏生态文明状况指数居全国各省份第二。

  资源环境问题是制约全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环境质量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江苏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标杆,以更新理念、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意见,颁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成立由两个“一把手”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以省委全会的形式专题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大行动”,八大类监测指标均达到序时进度。

  产业发展“绿色化”。记者了解到,2011年至2014年,我省老工业污染源项目治理投入达到178亿元,超“十一五”投资总量10.85亿元。单位GDP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0.06千克标准煤下降至2014年的0.05千克标准煤。

  污染排放“减量化”。我省把减排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和重点行业,逐一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省领导每年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各地各部门分别从能源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老旧机动车淘汰、脱硫脱硝工程建设、设施运行监管维护等方面狠下功夫。到年底,全省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有望全部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

  环境治理“一体化”。农村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江苏在环境治理中特别强调“城乡一体”。截至目前,已有3500个村庄启动新一轮整治工作,近1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制度设计“精准化”。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细则和生态补偿办法,去年又将省级生态补偿资金提高到15亿元,真正让“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实线”。率先对全省及13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绿评”;率先实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对“红色”、“黑色”企业提高价费标准……力求精准的一揽子制度设计,正成为撬动我省生态文明品质跃升的有力杠杆。

  本报记者杭春燕

  本报实习生陈晨

原标题:

编辑: 邓晓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