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7生态富民蓝图首设更严“奋斗目标”

23.02.2017  12:12

        新的一年,江苏在“生态富民”方面有什么新的打算?21日—22日召开的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绘制了一幅2017年度的“生态富民”图。

        环境质量:首设更严“奋斗目标

        2017年是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打开环保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年。为了更大力度改善环境质量,省里确定工作奋斗目标: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49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1%;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68%,力争国考省考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4%、10%;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4项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3.2%、2.4%、2.4%。

        据了解,今年的环保约束性指标,国家很快就要下达。“虽然还没下达,但可以肯定,我们的省定目标要求更高。比如,我省首提PM2.5平均浓度要消灭‘5’字头——PM2.5平均浓度达49微克/立方米。”省环保厅大气处负责人刘晓磊向记者解读说。

        省定目标与国家指标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副省长张敬华解释道:“环保约束性指标是‘硬杠杠’,是必须达到的最低限,也是省里考核的主要依据。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在把困难挑战估计充分的基础上,从‘最坏处’着眼,向‘最难处’攻坚,朝‘最好处’努力。

        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今年,我省在国家环保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确定的工作奋斗目标,不是为了赶“十三五”目标进度,不是为了争国家考核的名次,而是引导各地更大力度地采取措施,实实在在地改善环境质量,交出一份不含“水分”、方方面面特别是老百姓能够认可的环保答卷。

        污染治理:全力推进“五大攻坚

        会议透露,围绕今年的环境质量目标,我省今年主抓五大重点:治气、治水、治土、治废以及推进“263”专项行动。

        治气方面,今年将实施15大类4288项工程,确保全省和各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双达标”,重点包括确保实现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小锅炉整治“两个全覆盖”,基本完成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的环保搬迁改造等。

        治水方面,将全省划分为101个国家和226个省级控制单元,组织实施8大类900项重点工程,其中完成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是今年一项硬任务,要么调整取水口,要么搬迁关闭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设施,困难再大也要完成。

        治土方面,今年的头等大事就是高质量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把底数摸清楚。环保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对污染严重、不宜开发的地块,首先防止流入市场,防止污染风险扩散。

        治废方面,多个渠道提升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强化规范化管理,下定决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危废省内转移审批,杜绝行政干预,促进处置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坚决有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各级环保部门作为“263”专项行动的主力军,要冲锋在前、履职尽责。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特区建设、全面落实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重点风险企业安全达标建设。

        环保改革:“垂改”进入实质操作

        江苏环保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今年还将持续推进多项改革:首先,要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据透露,根据国家层面的安排,改革主要围绕四个重点:一是落实环保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各级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强化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定责任;市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环保厅为主的双重管理,县环保局调整为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环境监察职能上收到省里,县级主要抓执法;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上收到省里,负责环境质量监测,县级监测机构主要负责执法监测。

        同时,我省还将推进环保目标责任和督察体系改革。去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我省今年据此将制定“一年一评价、五年一大考”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启动省级环境保护督察,严格督察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环保决策部署,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等情况,尤其要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263”专项行动推进情况作为重点,将环保责任环环相扣落实下去。

        “改革的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营造更加适合推进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生态。” 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汤浩将我省系列环保改革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体制类改革,比如“垂改”以及督察体系改革,主要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等一系列旧体制弊端。二是管理制度改革。比如,我省将抓紧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完善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等,目的是既能规范管理又能简政放权。三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比如,今年要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等。不光重视行政手段,更要注重市场手段,坚持激励和约束两端发力,充分激发各方的治污积极性,变“要我治”为“我要治”。(杭春燕)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