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绘就美丽江苏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十年来,全省经济总量翻了一倍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却持续下降,能耗强度降低了近一半。这一升一降背后,凝聚着什么样的发展定力,又有哪些非常之举?打开美丽江苏新画卷,一起去寻找答案。
江苏台记者郑伟报道,一江清水,两岸葱茏,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凭借亲山近水的高颜值,成了市民们喜爱的打卡地。可是,这里曾是南京的“化工基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为了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十年来,燕子矶关停拆除110家砂场码头、78家工企单位,恢复植被160万平方米,生产岸线全部变为生态岸线,昔日的污染重灾区蜕变成了风光旖旎的滨江明珠。
极目长江两岸,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曾经因无序开发留下的“伤疤”已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治愈”。近年来,在新时代长江之歌的激昂乐章中,江苏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重化围江”,坚决落实“十年禁渔”,系统开展岸线修复——先后关闭沿江化工企业3505家,清退沿江生产岸线72.6公里,20个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了沿江整体环境提升,一个个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重新回归百姓生活。
南京天妃宫小学学生唐昊天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和同学来江边公园玩,有时会看到江豚,非常高兴。南通市民张萍说,现在开窗就能看到狼山、长江,而且身边还多了绿地、公园,晚上可以带着孩子出来散步玩耍。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之间,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长江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98.3%。放眼全省,千年运河尽展时代新姿,全线水质达到Ⅲ类;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湖体总磷、总氮浓度达到近十年来最优。
环境质量改善的不只水,还有大气。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在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摄天空照片。从2013年至今,团队累计拍摄照片超过6万张,其中的变化让人欣喜。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部部长钟声说,与2013年相比,江苏的“灰霾天”越来越少,“水晶蓝”越来越多。监测点位的平均能见度水平也从原来的11公里左右,大幅增长到了20公里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在排名倒逼机制、“点位长”创新机制以及专家帮扶模式等加持下,蓝天白云不负所期,如约而至。2021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首次以省域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2.1个百分点,一年的蓝天数增加了近81天。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的背后,是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秋大计”的真实写照。在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征途上,凝聚了无数江苏先行先试的铿锵足迹。
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天地空一体”全省整体监测监控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创新建设的“绿岛”共享治污项目,让近3万个中小企业直接受益,全国率先推出的“环保贷”,共投放贷款60.5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说,十年来,江苏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正是江苏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清醒的认识、果敢的行动和系统性的谋划,才推动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跃升。
这十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如何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江苏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十年来,江苏坚持为生态“留白”、为发展“添绿”,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记者来到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这里可以说是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随着当地湿地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近三年,来到这里的鸟儿增加了22种,其中不乏勺嘴鹬、小青脚鹬这些珍稀鸟类。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特聘研究员杨洪燕告诉记者,除了利用这块栖息地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之外,其实可以通过鸟类AI系统识别这种先进的技术来获得更多的数据。因为湿地的保护做得越来越好,每年鸟类数量都屡创新高。
在全球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条子泥湿地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这是江苏为生态“留白”的定力所致,也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提供了创新典范。十年来,江苏始终以“先行者”姿态大胆探索,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作为全国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江苏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率先在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改革。
既为生态“留白”,更为发展“添绿”,走进位于徐州的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7000多块单晶硅高效光伏组件映入眼帘。光伏板下,有菜园、鱼塘;路灯两侧,蓝色的光伏板和白色的风机“保驾护航”,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风光互补都在这里得以实现。这座在煤矿原址上拔地而起的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只有2012年的六分之一。
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唐甜说,以前大家在煤矿工作都不敢穿白衬衫,因为出趟门就会一身黑。现在从事电力生产岗位,工作环境清洁低碳,大家基本都是穿白衬衫、浅蓝色的工作服。
由“黑”到“白”再到“绿”,曾以煤城闻名的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煤电、钢铁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十年来,徐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像徐州这样的改革、破题在江苏不胜枚举。这十年,江苏全面迈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快车道”,累计压减煤电落后产能738.75万千瓦、水泥产能2766万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39.8%和47.5%,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说,江苏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非常坚定,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非常大的成效,为全国走绿色发展这条路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借鉴。江苏的实践说明,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条路,是工业化加速发展条件下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双赢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建设美丽江苏的道路上,仔细品味记者还会发现,美的形态不断拓展、美的内涵更加完善、美的空间逐渐延伸、美的体验更加丰富。如今的江苏大地上,绣花功夫绘就城乡新画卷,生活处处可见精致美;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广泛共识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美丽家园。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回望十年来一个个闪烁的发展坐标,8500万江苏儿女将更加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大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江苏画卷!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郑伟 郭锴峰 陈超 朱晓莹 顾啸云 郑凌 杨国 赵殿君 马英 徐州台 宿迁台 常州台 靖江台 启东台 东台台 南通中心站 无锡中心站 徐州中心站 编辑/胡超)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