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甘家大院看明朝人穿啥衣服
穿9层衣,系绸缎护膝,用花绫手帕
高枕无忧。 凤头鞋,内径很小。 文官补服细节图。
对于古人穿衣打扮的了解,大部分人可能是从古装剧感受到,或者从书本里遐想一番。可三寸金莲到底如何?衣袂飘飘到底何样?昨天起,“衣冠明道——泰州出土明代服饰展”在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正式开展。三十多件明代人用过的衣物,犹如穿越时空而来。既有让人惊讶的“高枕”,也有很时尚的花绫巾。据介绍,展览将持续到11月26日。
加大版衣服怎么穿
古人要穿九层衣
记者了解到,该展览是一个巡回展,展出文物全部来自泰州博物馆,本来共有60多件衣物,但由于甘家大院的展厅并不大,最后只放下了30多件。而这些衣物都是历年来在泰州地区发现的多座明代墓里出土的,最早的可追溯到1979年5月发掘的明正统年间陕西布政使胡玉墓,最近的则是2011年2月发掘的泰州春兰路明墓。这些衣物,有的是随葬在墓中的,有的是直接穿在死者身体上的,也就是所谓的“寿衣”。而随葬在棺木内的,则是死者生前常穿的衣物。
虽然只展出了一半的展品,但这三十余件文物,倒是涵盖了各种服饰种类。此次展出的明代服饰色调以暗黄色为主,有酱色素假袄、花缎裙、凤头鞋、花缎棉袄、绸护膝、绸披风、花绫手帕等等。
明人衣服袖子极其宽大,不过,从侧面可以看出,袖口是缝了一半的,这样袖子里能揣不少宝贝,还掉不出来。另有一件绸裤,宽大到令人惊讶。若按照现代人的尺寸,真要加上几个“X”了。这个怎么穿?记者采访了泰州博物馆专家郭正军。他告诉记者,“古人要穿九层,展出的这些大多是最外面的一两层。贴身的都是棉布衣服,尺寸还是比较小的。”
高枕无忧原来当真
手帕时尚度令人惊讶
郭正军告诉记者,这些衣物生前的主人以平民为主。不过,平民都能穿上绸缎?郭正军表示:“的确是平民里比较有钱的。”而展品中也有一件“官服”,也就是“补服”,胸前正中一块正方形的绸料,约四五十厘米见方。郭正军介绍,这就是“补子”,上面有珍禽或瑞兽图案,飞禽代表文官,猛兽代表武官,不同的动物,代表补服主人官品的不同。记者看到,这件补服的“补子”绣的是两只孔雀。郭正军说,其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工部右侍郎徐蕃,是正三品文官。
在小物件中,一个高高的枕头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枕头这么高,古人不会得颈椎病吗”。郭正军介绍说,这个枕头由于是在墓葬中发现,比日常所用要略高,但是古人生前所用的枕头,也矮不了多少,“我量过这个枕头,有十二三厘米高。所谓高枕无忧嘛。”另有一双鞋子,现代成年女性大概不会有人有这么小的脚!当真是三寸金莲。另还有披风、护膝等,都是绸缎,看起来有点弱不禁风。郭正军说:“据我们的研究,这些披风、护膝也挡不了什么风,护不了什么膝,一种装饰吧,护膝是裹在裤子外面的。”而一件“花绫巾”让不少女记者赞叹不已,“最时尚的就数这件了。”这条长方形的绫巾,主体颜色为米黄色和条纹状蓝色相间,下缀流苏,两端花纹呈对称关系,工艺精湛,时尚度爆棚。
保存怎么那么好
和“浇浆墓”有关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省内,泰州地区发现的明墓服饰相当多,成为泰州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那么,为什么泰州频频出土完好的明代服饰呢?郭正军说,这可能和明代泰州地区流行“浇浆墓”有关。
所谓“浇浆墓”,就是墓葬木棺外包一层用石灰、粗砂、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然后层层夯打。这种墓葬不易打开,能有效防盗,同时隔绝水分。墓中的随葬品一般相当完好,墓主人尸骨也能妥善保存。而考古专家会小心地将这些“寿衣”剥离,使其被妥善地藏入博物馆。衣物剥离后,还要经过清污、熨烫、熏蒸等多道程序。
此外,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多为丝绸文物,展览条件要求比较高,“展柜里都放了干燥剂。这个展览本来是夏天引进的,考虑到当时天热,我们没敢接。现在这个季节温度没问题,只要将湿度严格控制好,就能确保文物安全了。”另外,记者还获知,月底民俗博物馆还将引起扬州博物馆的一个汉唐铜镜展,继续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
(记者 仲敏)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