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种植亏损连连 江苏苏北地区跟风盲目推广
来源:新华日报
眼下,苏北一些地方种植的瓜蒌进入收获季。然而,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在我省当前瓜蒌种苗繁育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外”,没有建立本土抗病品种研究和技术管理体系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盲目跟风扩大瓜蒌种植,面临着很大的产业风险。
亏损连连,难挡推广热情
“亏了,亏了!”阜宁县郭墅镇王庄村众发瓜蒌合作社负责人张月山手捧瓜蒌籽连声叹道,瓜未成熟就烂了,瓜籽还是白的,没长黑线,晒干了就是瘪子;有的不饱满,品相不好,售价也低,平均每亩亏1000元。“主要是病得厉害。”负责生产管理的张月培在一旁无奈地说,整个生长期已经防治10多次,花了10多万元,但仍然防不住,病害严重。
郭墅镇是国内首个瓜蒌康养小镇,当地瓜蒌种植面积约3000亩,但近两年瓜蒌种植户普遍亏损。据测算,连同土地租金、种苗、化肥、农药、人工费等,郭墅镇瓜蒌亩均投资成本不下2500元,如果一亩收不到65公斤瓜籽就亏本,而现在当地种植户绝大多数亩均产量不到50公斤,瓜蒌成了赔钱项目。
阜宁县芦蒲镇曹安村党支部书记严凤桂2011年就开始种植瓜蒌,是该县最早种植瓜蒌的专业户,当年带领村一班人领种瓜蒌,从几十亩发展到上千亩。但自2015年以来,连年亏损,“几年亏了100多万元,瓜蒌对我来说如今成了‘苦瓜’。”严凤桂说,开春后他将不再续签土地流转合同,歇一段时间再看。
严凤桂透露,芦蒲镇种瓜蒌最多时有几十人,面积达1800亩,去年只剩下4人,面积降至400多亩,预计今年全镇种瓜蒌的只剩下一人,面积仅100多亩。
然而,与瓜蒌种植户连年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瓜蒌种植面积近年来不降反增,扩种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展不下1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成为全国瓜蒌种植规模最大的省份。其中,涟水、宿迁、响水、滨海等地甚至将瓜蒌种植作为脱贫帮困项目,引导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广泛种植。
瓶颈不破,“金瓜”难以换金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苏北一些地区的农民热衷种瓜蒌,一方面,是因为刚引进时经济效益一度确实不错。“瓜蒌全身都是宝。”张月山和严凤桂等大户坦言,当年在安徽潜山、岳西等地考察瓜蒌项目时,就是看中了安徽瓜蒌的综合效益好,瓜籽可以做休闲食品,瓜蒌皮和块根是很好的中药材,一亩年收入最高达到万元以上,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农民纷纷引种,而且他们在考察中也没听到有病害一说。“刚引种头几年,瓜蒌长势好,产量高,不得病,每亩净赚3000多块钱,甚至更多,那时的瓜蒌真的成了‘金瓜’。”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也刺激了瓜蒌种植迅速扩大。2013年,阜宁县给予50亩以上瓜蒌种植户1500元/亩的补贴,6年累计投入财政补贴3000万元,全县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万余亩。滨海去年出台政策,给予瓜蒌规模种植户每亩补贴3000元,全县瓜蒌种植面积一下增加到3000亩。前年,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通过政府强势推动,如今全镇瓜蒌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根据规划,明年将发展到两三万亩。
但是,随着瓜蒌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从安徽引进的瓜蒌品种水土不服的弱点也逐渐显现出来。种植较早的大户们反映,在安徽几乎很少生病的瓜蒌,引种到江苏,基本上3年后就出现病害高发、频发态势,导致减产歉收,甚至绝收。
“没有抗病性强的本土品种,就很难保证瓜蒌收益。”阜宁县种植大户陈山堂说,瓜蒌籽的市场行情是好的,但就是越来越难种,有许多技术至今都没弄明白。如,前期瓜没长大,藤就枯死了,不知道是啥病;病虫害防治的节点没法掌握;有的看上去瓜蕾不少,但最后留不住,怎么增加固果率等等。
盐城是我省瓜蒌种植密集地区,全市约有5万多亩。“炭蛆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等在局部地区发病非常严重,目前省农科院正在搞科研,但一时半会还解决不了问题,这已经影响到瓜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盐城市农委经作站副站长孙天曙研究员焦虑地表示,我省瓜蒌品种主要来自安徽,移到沿海地区后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最明显的就是病害增多。
盐城市农委副主任滕友仁直言,江苏瓜蒌种植面积远远超过安徽,安徽种植户把卖瓜蒌种苗当作一个产业,江苏则是安徽瓜蒌种苗输入地,农户没有话语权,遭遇压价、拒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大面积推广,面临巨大风险
在种苗、病虫害防治、市场销路等关乎瓜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瓜蒌种植在我省苏北地区依然势头未减,让人不得不捏了把汗。
种了数百亩瓜蒌的涟水县保滩街道洪荡社区党总支书记姜勇芝向记者坦言,除了明白三年换茬、销售靠收购外,对病虫害防治等几乎一无所知。记者了解到,像这样对瓜蒌潜在风险预估不足的农户,在种植户中十分普遍。
“如果我省不能有效解决瓜蒌品种、病害和市场销路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小瓜蒌对农民增收难有大作为,大面积推广必将面临巨大风险。”江苏省农科院原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倪万潮研究员说。
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包宗顺认为,政府在推广一个新项目时一定要科学论证和慎重决策,切忌头脑发热和盲目跟风,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对政府部门来说,指导、培育一个新兴特色富民产业,既要立足市场,也要充分考虑技术因素,要从多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慎重决策,避免好心办坏事。只有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才能保障产业拥有一个较好的未来。否则,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可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