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理财公司鱼龙混杂 市民投资需要擦亮眼睛
如今,我市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财富公司、投资公司,动辄15%、20%的收益,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这些自称的理财公司鱼龙混杂,市民投资需谨防陷阱。
日前,市金融办会同人行靖江支行对我市部分投资理财公司进行了暗访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提醒广大市民警惕。
宣称P2P形式 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资者
P2P公司多存在于我市国贸大楼、天骄大楼等写字楼内。一些不法分子深谙投资者心理,以P2P公司名头对外经营,个个证照齐全、装修豪华,从外表来看像是合法经营,让投资者无法甄别。
本次调查的这家公司声称总部在上海,根据其提供的企业名称,工作人员查询到该公司为自然人独资,注册地为上海自贸区,并没有在靖江注册分公司。该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主要按期限划分,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最高可达14%,在目前存款利率走低的形势下,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吸引力。公司对客户声称自己具有较强的资金保障,承诺如出现债务人逾期等情况,会通过公司风险保障金(上海母公司)代偿。调查中发现,类似的投资公司在我市不在少数。
这些公司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没有在我市注册登记,存在借名挂牌的可能性,给投资者造成误导,事后追查起来存在困难;二是以高利率吸引投资者购买长期理财产品,有的公司支付数次利息后便人去楼空,投资者难以收回本金;三是营业执照上核准的经营范围中并不包括网络借贷、投资理财等;四是资金通过POS机转账,投资人无法获知资金流向,存在较大风险。
涉嫌传销形式 发展下线可获分红
一些投资公司开设于我市一些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居民区附近,外表看起来和一般商店无异,有顾客上门便会有人上前推销理财产品。
本次调查的公司外面挂着服务中心的牌子,里面则写着投资公司。推销人员将企业的证照一一展示,并大肆宣扬企业实力雄厚,之后便对暗访人员开始“授课”。
据调查,该公司性质类似于传销,客户首先缴纳一定金额的入会费(对外声称订购公司产品一套),推销或自己再消费相同金额,可开始参加分红。这些分红连续数月每天通过银行打入会员银行卡内,根据计算,每成功推销一单分红可达上万元。该公司对业绩高的会员发放业绩奖,并可参加公司各类活动,与传销如出一辙。“授课”过程中往往会有中年妇女参与,并以自己切身经验进行宣传,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警惕心。工作人员暗访中掌握到,该公司1天可销售30余单,金额达10多万元,其中包括老会员加单以及老会员介绍新会员。
谎称与金融机构合作 其实只是办了张银行卡
为了吸引投资者,一些投资公司打着银行的幌子来吸引客户,他们在宣传材料上声称金融机构是其合作伙伴,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一做法,无疑是一种侵权和违法行为。其实,他们与银行的合作仅限于支持某银行卡的存取款交易,跟投资理财沾不上半点关系。
根据市民投诉,靖江农行发现位于国贸大厦的两家投资管理公司在P2P理财宣传折页上谎称农行是其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宣传的一年期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2%、15%,向客户介绍时,均称各大金融机构是其合作伙伴,理财资金都是由各大银行划扣,塑造“高大上”的形象。其实,这些投资公司只是在各大银行办了卡,开了户头,根本没有合作关系。
据介绍,理财公司类似的宣传手段很常见,我市投资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到相关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求证,不要被“合作单位”所误导。
相关链接》》》 擦亮眼睛选好机构
目前,我国对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监管体系还不健全,投资者要学会仔细分辨,认真核实公司的资质。
1.不要相信“证照齐全、资金雄厚”
现在企业营业执照办理的门槛特别低,甚至“一元钱就可以办执照”,巨额的注册资金,有些企业是玩了个空手道游戏。对于从事网络借贷的投资公司,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查看其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严防上当受骗。
2.不要相信“企业光环、名人推荐”
不少投资公司标榜自己是分支机构,总公司每天在CCTV有广告播出,投资者核实后便信以为真。其实,这类公司可能只是冒用正规投资公司的名字,经营和正规公司没有丝毫关系。
3.不要相信“小恩小惠、免费赠品”
投资者前往投资公司咨询时,接待人员往往会给投资者送上各种小礼品,这些小礼品一般是生活用品,价格便宜,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往往会受到这些赠品的诱惑。其实,投资公司抛出那些小恩小惠,不过是在“钓鱼”。投资者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投入的数十万元能买多少毛巾和牙膏!
4.不要相信“自己不会接最后一棒”
不要觉得投资公司开业时间短,选择了看起来“风险小”的短期投资就更加安全,一些投资公司的目的就是骗钱,所以在公司吸纳资金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选择尽快跑路,以免“夜长梦多”。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千万不要被高收益蒙蔽,天上不会掉馅饼。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辨别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风险级别、投资类型,最关键的是要看清购买申请书或协议合同,看看是否有对产品期限、退出机制、收益分配方式等详细说明,是否有正规的业务用章,警惕某些违法、违规的理财公司。最后,还要注意考察销售人员的资质和相关从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