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殡葬实施步履维艰 专家呼吁法律进一步完善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早在清明节前,在北京的不少小区布告栏中,就能够看到北京市民政局张贴的有关推广海葬的海报,用“零收费”等政策来鼓励推行。在殡葬改革的背景下,“花葬、壁葬、树葬、海葬”等生态节地殡葬方式陆续推出。然而这些新型殡葬方式,在各地推广的效果却都不理想。殡葬改革如何从观念上深入人心?
清明前夕,合肥市民姚先生选择森林葬的形式,将双亲的骨灰坛长埋。
姚先生:这个是降解坛,4、5个月左右,一年之内就降解了,好处多,一个是环保,二来不占用土地,费用并不高,3000多块钱。
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戚学森表示,虽然城市周边每年都有新批土地作为公墓用途,但毕竟土地资源有限。节省土地的“生态节地葬”已成为新选择。
戚学森:我们现在的火化率为53%左右,每年有400万人是火化的。这就有个新的问题,是骨灰的安葬。节地葬已经成了新的形式,包括花葬、壁葬等形式。追求大墓豪华墓情况已经减少了。适应了城镇化的需要。
南京雨花功德园,通过开发生态节地葬,让墓园新增墓穴为将近8万个,墓园的使用期限得以延续。一般来讲,树葬、草坪葬的价格都低于5万元。但是,在丧葬问题上,钱往往不是大家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不少人来说,所谓“入土为安”更像一种文化记号,对于生态葬,以及通过网络祭扫等新方式,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
市民:俺搞不懂,虚头巴脑的,你起码得到坟前去看看吧,可对?起码得送点纸钱什么的。
市民:我可以理解,但是我自己不太想要用这种方式。还是应该到公墓那种现场去,更能尽一尽自己最后一点心意吧。
数据显示,大部分地区“生态节地”的比例,还不到整体安葬量的10%。南京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胡静:
胡静:也有人讲,我不要生态葬,我就要入土为安的那种传统墓穴,有这样的客户。可能就是说生态葬这样的一个理念,还是需要我们大力宣传。
南京殡葬管理处张跃明指出,推广生态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张跃明:从每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呈逐步上升趋势。我们几千年的传统,需要我们当代人,或者下代人改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民政部提出,未来可以探索“生态节地葬”和“不保留遗体、骨灰”的激励引导和奖励政策。
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戚学森:政府一方面要设计好葬式葬法,为群众治丧提供好选择。另一个,就是鼓励,比如北京市把海葬补助提高到4000,还建立纪念碑,每年清明举行公祭,让大家记住。
用生态葬解决新增墓地占地问题,而如何将部分地区存在在田间地头的旧墓地迁入公墓,则是破解土葬陋习的关键。山东高密通过给予迁坟者补贴、降低治丧费用等措施,实现“一村一墓”,既要解决治丧费用这一经济问题,又要帮群众迈过心里的“坎”,逐渐为当地群众所接受。
戚学森:过去农村叫埋葬点,集体坟地,一般比较脏乱差,大家都不愿意去。所以各家有各家的承包地,都埋在里面,这种是不允许的,违背殡葬管理条例的。高密就建立一村一墓,有人管理服务,把先人移进去。
戚学森坦言,推进殡葬改革继续深入,呼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戚学森:现在的殡葬条例已经不能适应殡葬现实,亟需修订。第二,在守法方面。政府要守法,权利法定。老百姓也要守法,殡葬虽然是个人事务,但不能随意而为。在执法方面,也要文明执法。(记者潘毅何源)
原标题:现代化殡葬实施步履维艰专家呼吁法律进一步完善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