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环古城河健身步道 用脚丈量体验2500年的精彩
20世纪20年代吴门桥环古城河及 城墙及舟楫(钢笔手绘)马振暐
鸿生火柴厂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纶纱厂旧址
阊门城楼
盘门
■徐苏君
在苏州城市建设史上,荣登2015年度“十大民心工程”之首的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全长15.5公里,总投资9600万元,集休闲、健身、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自2016年初投入使用以来,民情踊跃,好评如潮。这条健身步道,不仅将政府与百姓联系得更紧密,同时也能让广大市民及旅游者充分领略到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500多年前,“伍子胥乃相土形之高卑,尝水味之咸淡,乃于姑苏山东北三十里得善地,造筑大城。”一座周长47里,辟有水陆城门共八座的宏大都城拔地而起。城内外馆娃宫、姑苏台、齐云楼等各时期的宏伟建筑以及各色私家园林,使得整座苏州城壮观瑰丽,举世无双。如今的地面建筑历经沧桑更迭,所存多为明、清时期的园林及民居,唯有断断续续的城墙,巍然矗立,顽强地证明着苏州城过往和如今的辉煌。今天,苏州人民终于可以凭借着环古城河步道,用脚步丈量和体验2500年的精彩。
1
一条健身步道,首先串起的,是始建于春秋时代吴国阖闾大城的八座城门和绵延的城墙。
虽然这些城门城楼在漫长的岁月中屡废屡兴,但作为历史再现,文脉延续,如今它们依旧在环古城河边或次第矗立,或遗迹隐现。在这长长的串联中,依次点缀着阊门、胥门、盘门、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和平门,游人每步行到一座城楼便有隔空对望般凝重。
晋代,诗人陆机路过阊门,远远望去,便被其恢宏巍峨的气势所震撼。于是整首诗篇围绕阊门展开,“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蔼蔼庆云被,泠泠祥风过。”重建的阊门城楼巍然高耸,楼阁飞檐凌跨城河;重重短柱上承游梁,城楼两翼回廊开展,曲檐覆盖;整个建筑高入云端,时有和风吹过。
明清时期苏州官府往来都在胥门接官厅和胥江对岸的皇亭街。胥门在明清以来商业较发达,许多作坊以及民国时期的工厂都在此地,历史上素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皇亭街上康熙、乾隆南巡御碑矗立在环古城河和胥江的交汇处,和古老的胥门一起目睹了苏州从一个兴盛的时代走向另一个兴盛时代。
都说“金阊门,银胥门,冷水盘门”,盘门有三景:城墙、吴门桥、瑞光塔,但真正让它成为冷水盘门的却是因为那片废墟。盘门那片废墟堆积的是八百多年前(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侵毁城和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战争的那些岁月。如今,漫步盘门城楼,景象已变,城墙、瑞光塔、吴门桥依旧,只是褪尽了烟火气息,一派盛世景象。
沿着城河一直往东南,便走到了葑门,葑门原以封禺山得名,后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今名。原城楼下的葑门塘与环古城河汇集,葑门塘开始疏通于宋元时期,是古城流向东部经过吴淞江出海的重要水陆枢纽。彼时的葑门塘甚为开阔,由于没有直接的陆路,葑门塘便成为海上船只经过吴淞江进入古城的黄金通道,宋元时期,河两岸还有不少修理海船的船屋。如今的葑门塘身形缩小了许多,倚靠在颇具市井气息的葑门横街旁静静流淌,“葑溪清流”大抵是如此景致吧。
相门,原名匠门,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相门的得名最为久远,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门在宋初被填塞,民国23-25年重辟。与相门毗邻的是苏州监狱遗址,民国时,风云激荡的狮子口监狱曾关押过一批显要人物,曾经的苏州监狱,现在成为相门段城墙边的一片空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
行至城东北,便是娄门,原称嵺门。《吴地记》载:“娄门本号嵺门,东南秦时有古嵺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遂改称娄门。清初重建门楼后题以“江海扬华”额。齐门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相传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齐以女质,配与吴世子波。齐女思乡,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此门,名“望齐门”,令齐女往游其上,后称齐门。
苏州城北端是新建的平门城墙和城楼,气势不凡,它是建在原平门城墙基址上,与火车站相呼应,中间隔着环古城河,形成一组对景。从南广场放眼望去,城市的天际线清晰,近处的环古城河、平门城墙、城楼,再远一些的北寺塔,没有不协调的遮挡,真是极目吴天阔啊。
2
一条健身步道,也将2014年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苏州七个点段串联成一条长长的文化长廊。
苏州是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古城,河绕城转,城因河兴,千百年来古城与运河相生相伴、相得益彰。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除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4条运河故道外,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的盘门水陆城门;唐代以来就是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历史街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虎丘云岩寺塔;明清漕粮仓储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见证的全晋会馆;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宝带桥;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吴江古纤道,这7个遗产点段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因此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大运河苏州段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苏州古城水网是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典范。
大运河昔称漕运河,以运送朝廷漕粮为主。明永乐定都北京后,江苏岁漕400万石中的80%都要通过这条运河,而历代内河民间商业运输场面亦十分壮观。自唐代之后,苏州万商云集,大小港湾船只拥挤,成为五方杂处、百货汇集的商贾通贩要津,而这些商业活动便大都沿环古城河展开,官船商船川流不息,往来其间,其中的阊门更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南北舟车,外商洋贩,莫不毕集于此。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时苏州的商船已经西上川蜀,而川蜀的大船则也顺流东下吴门,停泊在阊门至胥门的夏驾湾东岸。还有南方的商贾盐船则停泊于夏驾湾西岸。在元代,与海外经商的海舟巨舰则取道吴淞江、青龙江直抵苏州葑门湾泊,日本、高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船也云集在苏州环古城河里,葑门外墅里泾一带还曾建造过海船,修造场坞。
苏州因有大运河之便,水运发达,元明时期即成为东南地区木材的集散地,由产地贩运木材来苏,再由苏州贩运到杭嘉湖地区和上海青浦、太仓浏河等地。明洪武年间,苏州府即在阊门设立竹木场,成化年间齐门外东汇、西汇路的木排犹如山积,木商云集,为苏州城乡粉墙黛瓦的建筑提供原材料。清康熙年间,木商还在西汇路大兴会馆。从民国年间拍摄的照片上还可以看到环古城河长长的木排和齐门外木行里高高的木材堆,城乡百姓皆来此,购售两旺,一片繁忙景象。
3
一条健身步道,同时也见证了苏州近现代文明从这里兴起和发展。
青旸地,地处苏州古城外,环古城河边,是块半坟半荒的地,它远离了人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古典园林。就是这块淡出世人视线之外的荒地,却在晚清时代,伴随着全苏州人民度过了一个阵痛又屈辱的岁月,那便是光绪二十三年的三月(1897年),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苏州藩台衙门、苏州海关道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签订了“苏州日本租界章程”,将青旸地租借给日本。自此,打上租界符号的青旸地便成了苏州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一抔黄土掩埋了那个时代的血雨腥风,却掩藏不了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岁月如同凤凰涅槃,饱受屈辱的青旸地,竟然也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崛起之地,关税务司署旧址、太和面粉厂、第一丝厂,如今它们已没有了往昔的繁华,空落落的建筑却依旧静静地枕着城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一个充斥着振兴民族工商业的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其中既有辉煌又饱含了许多艰辛与无奈。
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就位于觅渡桥堍的青旸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成立,当时设内、外两班,办理报关、纳税及查禁走私业务。1913年3月,海关总税务司以各地海关关务时常有变迁,名实多不相符等原因,逐步统一各口海关内部组织。苏州关税务司署设征税、公务两个部门,征税部门主管税务征收,下设总务、秘书、会计、验估四课;工务部门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才成立,主管海关设施的营造和维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增设稽查处,主管缉私。如今,这处苏州最早的海关建筑早已不知去向,四幢职员小楼倒是幸运地生存了下来,一溜排开,并不艳丽的红色墙体虽然与苏州传统的灰、白、黑并不协调,但这种慢慢流露出的,浓得化不开的民族情结却是深深扎根于本土之中。
苏州太和面粉厂于1936年8月正式建成,当时在茧行原址建造五层钢骨水泥西式厂房一座,西式仓库十六座,中式仓房四十余间,以及办公楼、机修间等配套设施。太和面粉厂生产的产品有机制面粉和麸皮,面粉的商标有“太和”、“虎丘”、“龙凤”三种。1937年,苏州沦陷后,厂被日军马队占驻,刚建成仅一年的新工厂被毁坏殆尽。1938年6月,太和厂正式复工,至此以后,生产逐步恢复正常,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太和面粉厂正式并入国营苏州面粉厂,作为私营企业的太和面粉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太和面粉厂在那个时代创造了一个神话,一如它风烛残年的身躯一般。可就在几年前,它永远消失了,曾经支撑它身躯的最后一丝精气神轰然瓦解,只余一堆残肢碎体。
苏州第一丝厂前身为日商在1928年开设的瑞丰丝厂,属日本片仓蚕丝株式会社,产品装运青岛出口。1931年,增加坐缫车60台,年产丝约1000担,成为日华蚕丝株式会社经营的三大丝厂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由政府接管,改名公营中国蚕丝公司第一丝厂,是苏州市最早的国营工厂之一,1952年改属地方政府管理,定名苏州第一丝厂。如今的一丝厂,已成为苏州对外旅游的一个窗口,外宾通过参观煮茧、缫丝、拍丝、捶丝等一系列工序,从中领略到苏州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不少百姓,特别是那些外来的移民,对环古城河更是怀有一种亲情。当年他们为了逃避灾难和战乱,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来到这座人间天堂,寻找活路,是环古城河两岸的荒地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使他们能够立足安身,繁衍生息,并最终得以融进苏州人的行列。沿城河从盘门开始、吉水桥东、西街、盘门城脚、南门路、五十六间、九十间、二十门、九条弄、觅渡桥堍、葑门侉庄、西街、大河浜、河沿岸、北栅头、娄门外西街、齐门外大街、钱万里桥、四摆渡、阊门北码头、南新路、金门长船湾、胥门百花洲等等,便大都是外来人口居住的地方。这里当年虽然脏乱差些,但正是由于这些长年累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承担了古城百多年来最脏最苦的粗体力劳动,才使得今天的苏州城变得如此美丽可爱。如今,居住在那里的居民都已经搬迁,伴随着环古城河风貌带的建设,好多地名也消失了。但我们应该记得他们为苏州城市建设各行各业做出的贡献。
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的全线贯通,并非一日之功,它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古城保护、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中长期积累之后水到渠成的杰作。
始于2002年的环古城河风貌整治工程,于当年开始重建了阊门城楼,维修了阊门、胥门段城墙,还重现了“蛇门堞影”。将古城内外环古城河两岸原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百姓生活困窘的东汇路、西汇路、南浩街南段、长船湾,胥门接官厅、百花洲、阊胥路沿河、盘门城下、南门路沿河以及葑门侉庄、西街、北栅头、后庄,娄门西街、糖坊湾等地区整体拆除改造,进行了驳岸加固,植树铺草,增建公园。并且拓宽了阊胥路、南门路,新辟了莫邪路,让这些昔日苏州城市建设的死角面貌一新,使之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和交通要道。
2010至2013年期间进行的环古城风貌提升工程中,相门、娄门、平门城楼城墙的重建以及齐门城墙的重建工程,又将环古城河的历史风貌挖掘,环境整治,文化景观再造,商业设施建设工程推向了新的高潮。
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的建成,是多年来苏州古城保护、城市建设的硕果体现,随着它的成功登场,利用环古城河步道和京杭大运河并逐步串联起全市重要景点,太湖风光,古镇、古村,并适时启动水上旅游交通系统,进而改变苏州旅游格局,做大做强苏州旅游业,将苏州缔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和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将会在我们手中实现。
在某个月夜,我步行于环古城河边,仰望着城墙的轮廓,虽然断断续续,但在里面,我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如画的古典园林、精美的丝绸、文人的手指与面孔,一个被城墙围绕的封闭空间,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我们也只能以一个历史过客的身份,在它的轮廓中守望着城墙与城河……
2016年4月10日《姑苏晚报》B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