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技城:布局“近零排放”全产业链

28.03.2016  12:43

  中国江苏网3月28日讯  江苏紫光集团自去年与央企中电远达合作重组之后,加大技术装备更新与改造,增创发展新优势,目前订单已排至8月份,今年前两个月开票销售达1.95亿元,创历史新高。本报记者 王金成 摄

  3月27日下午4时许,环保科技城经五路与环保大道交界处,20辆重型卡车,满载着货物,从江苏菲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内徐徐驶出。“今年我们与神华国华三河电厂签订了84台湿电除尘器合同,协议总额3.8亿元,这是发的第二批货。”公司董事长赵锡勇说。

  这84台湿电除尘器可不是普通的环保装备,其科技含量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由我们承建的三河电厂300兆瓦机组4号炉湿电除尘器项目,自去年7月份试运行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运行。而且经测试,电厂满负荷运行时粉尘出口排放值仅有0.41mg/m3,刷新了国际上最小粉尘排放记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近零排放’。”赵锡勇说,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巩固了菲达环保在国内环保装备行业的龙头地位,还加快了我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步伐。

  自2013年入驻环保科技城以来,菲达环保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以提高粉尘排放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该公司还针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匮乏这一现状,对电除尘器水系统技术路线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并通过为用户量体裁衣,制定了烟气“协同治理”和“末端治理”等技术路线,逐步完成从单一装备制造向成套项目总承包、整体环境运维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环保科技城,紧盯“近零排放”的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一道道越来越难的粉尘排放‘门槛’一次次被我们跨越,都离不开环保科技城大气治理创新体系的支撑。”中电江苏紫光吉地达副总经理唐建忠一语中的。

  把大气治理作为主攻方向,是环保科技城较早确立的差异化竞争方针。如何让大气治理产业蓬勃发展?一直以来,环保科技城力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用创新来弥补资源不足的“短板”。于是,中电投、中节能、龙净、菲达等国内龙头企业;中科院、中环院、中建材、清华、南大等科研院所;德国GEA、日本乐图、丹麦弗洛微升等国外研发机构相继入驻,科技部、环保部把“灰霾、烟雾、酸雨追因与控制”等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也放在了环保科技城。

  通过一系列优势资源的整合,如今,环保科技城已初步建成环境评估、大师诊断、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支撑、标准化装备、第三方治理等八大平台。“我们看中的是整个产业链、产业环境带来的共同发展和力量集聚。”环保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张伟中说,这一集产业创新、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团队支撑及技术转化为一体的全新领域,意味着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空白填补,更是进行“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前端到终端,实行捆绑式开发,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从而解决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江苏科行集团是这一创新模式的受益者。“没有落户环保科技城前,我们公司的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去年已经达到16亿元。”江苏科行集团董事长刘怀平告诉记者,借助环保科技城研发资源集聚优势,科行集团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一次是和东南大学合作,研发出促使细微颗粒团聚并粘附在较大颗粒上的核心技术;另一次是和中建材合作,研发出脱硫脱硝新技术;第三次是和丹麦弗洛微升合作,研发出玻璃窑炉烟气脱硝系统。

  “随着优势资源的集聚、产业规模的扩大,环保科技城大气治理创新体系还将不断完善。”张伟中告诉记者,目前,环保科技城正在积极探索走向国际市场路径,譬如与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资合作关系,成立中欧、中德、中荷等4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与奥地利MCI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全力打造欧盟在中国的环保产业集聚区。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