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用让环境管理有理更有力

24.05.2017  10:54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环保监管就像猫捉老鼠,除了投药,养猫,还得堵好鼠道,多管齐下方才有效。但大家却都忽略了最根本的一个问题:环保督查中涌现出的问题企业,是否有能力明确知道“自己”就是那只破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老鼠”?如果“老鼠”并不以为自己是老鼠,猫和鼠药的震慑力,是否还依然有效?

  千百年来,两种“中国式”智慧甚嚣尘上,一种叫“避重就轻”,另一种叫“法不责众”。放到这群问题企业上来看,前者决定了:只要不对立企之本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小小的违规操作在企业税赋带来的经济效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企业即使犯错,只要事后认一笔罚款、放低姿态接受一通批评教育,一切还可原样照旧;而后者则决定了:只要违规操作的企业够多,波及面够广,政策的紧箍咒总是要随着行业木桶的最短板作出些许让步,剩下的只是违规企业等待松绑政策救赎自己的时间而已。哪怕污染严重,只要没有被公之于众的偷税漏税闹剧缠身,大部分企业也都将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自己是功勋卓著的“良心企业”。

  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除《环境保护法》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被引入环境保护领域,成为最醒目的“游戏规则”之一。它明确界定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等级、方法、指标和程序,并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社会监督这4个方面共计21项内容上勘定了评价指标的好坏。自此,企业能够依照各自所对应的信用等级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等四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标示)。

  领到“红牌”的环保不良企业,从此将走上一条企业发展磕磕绊绊、慢中有跌的不归之路,它们将面对的光景是无比惨淡的:比如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的取消、比如从政府采购名录中被划去、比如银行对其贷款的压缩乃至断贷、比如被迫追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最痛苦的,莫过于环保监察机构三天两头到现场监察其整改成效。

  目前,放眼全国,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范本当属江苏。至目前,江苏环保信用信息归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横向辐射环保各处室,纵向直达县市区,江苏环境信用参评企业已覆盖全省90%以上市/县。“绿牌”企业采取激励性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积极信贷支持——光大水务(江阴)有限公司澄西污水处理厂,自从被贴上绿色环境信用等级企业的标签,企业的环保专项资金、在线监测系统的维护升级,甚至银行贷款,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红牌”企业采取惩戒性措施,加大执法监察频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审慎授信,在其环境信用等级提升前不予新增贷款,并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截止至2017年2月,国家工商银行公布江苏省共享环保信用信息信贷统计结果,黄色、红色企业贷款总额较2016年初减少1.7亿元,黑色企业信贷总额为零。 

  环保信用信息在银行征信系统实现共享,借助融资支持力度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环保信用联动投贷的威力确实惊人。一旦踩到了环保不良企业的利益痛点,它们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已沦落到了“人人喊打”的“老鼠级”待遇,清楚了原来自己就是环境改善进程中窃取人民生态治理果实的“硕鼠”,不再受地方政府待见,“以环境换发展”式的自作聪明,也就会少犯一些。 

  在环保信用体系建设中,科学的标准加规范的制度,可以为信用产品的运用提供了方向。有限的行政资源可以激发出无限的信用能量。强大的数据库为环保监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信息指引,环保执法更加硬气、更加科学,再也不用深陷于猫和老鼠的老套游戏里。

  “无信必不立、有信则有利”,基于江苏范本的带动作用,环保部决定近期在江苏举办全国环保信用培训班,推广江苏经验,在更广大范围运用环境执法公信力这一利器。  

  中国人身上,多的是“生存智慧”,少的是清楚那些划定“非请勿入”红线的“游戏规则”,向来我们都太懂趋利避害,却总学不会明辨是非,而想要辨是非,必先知廉耻、守规矩。看懂政策红线,清楚自己在采取了什么样的行为后就会被打入“老鼠阶级”的阵营,继而失去在阳光下生长的权利,实在是一种应优先于一切客观条件而生发的自知之明。也许我们应该期待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与推进,只有它,才能让真正的大“老鼠”打回原形,退出市场,还老百姓一片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  李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