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环保企业未成创新主体 致环保技术落后国际

24.10.2014  18:42

  中国江苏网10月24日讯(记者 米格)“我国发明专利技术总体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技术缺乏。”“我国原创性研究能力平均滞后国际水平13年。”“我们现在的污水处理只是水达标,其他都未达标,重视水,造成更多的消耗和污染。”“未来已经发生,只是尚未发现。”今日,环保专家齐聚江苏宜兴,设坛开讲环保主题——“概念厂-水未来”。

  在今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进行了“十三五科技规划思路”演讲,首次对未来五年的环保产业科技发展指明路径,环保部“水十条”之于环保产业影响的深度分析将环保产业发展蓝图绘制明晰。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的“未来环保科技发展预测”及宜兴环科园朱旭峰主任的“宜兴环科园2014”,从全球视角定位了我国环保科技发展的得与失。

  曲久辉说,我国环境领域论文发表总数仅次于美国,且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但原创性技术较少,核心技术创造不足,研究质量待提升;发明专利技术总体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技术缺乏;环境技术的研发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研发实力均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研发与转化脱节问题突出;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技术产业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原创性研究能力与国际相比尚有差距,平均滞后13年,我国的部分新技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较快;国外技术越来越成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国内研究已有所发展,总体处于研发状态;部分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脱节,反映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

  曲院士例出了国际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专利权人的10所机构,全部为企业,其中日本5家,韩国2家,美国2家,中国台湾1家。在国际上,污水防治技术主要推动力是环保企业。而在我国大陆,创新主体依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仍未成为创新主体。

  曲院士打趣说:“现状是,国外有的,我们基本都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国外不敢用的我们敢用;我们不能解决的,他们也解决不了。”

  他说,我国在生态修复技术中森林与草地恢复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里的固定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源清单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年初,曲久辉、王凯军、王洪臣、余刚、柯兵、俞汉青六位国内知名专家联合提出《建设面向未来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在今日的“概念厂·水未来”论坛中,概念厂专家委员会分享了半年中概念厂事业进展与突破,欧洲概念厂考察经验及国际交流成果。

  比如,从欧洲经验看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解读欧洲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围绕能源自给、资源回收的技术发展正改变着当今污水处理的面貌。

  论坛上,专家俞汉青认为,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消耗大量外部能源和资源,在能耗上,年耗电超过120亿度,占全国能耗%0.4;排碳上,年排二氧化碳近2000万吨,等于18亿辆汽车总排放量;而物耗上,使用除磷剂10万吨,脱水药剂8000吨。现在,环境治理的理念,正从“必须从污水中去除什么”,转变为“能够从污水中回收什么”。

  也有专家说,节能减排是概念厂的设计核心,概念厂的设计要资源化、能源化;我们现在的污水处理只是水达标,其他都未达标,重视水,而忽视了泥,造成更多的消耗和污染;强化生态的净化功效导致更多能量的消耗,消耗的能量和获取的能量因该有一个科学的综合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