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那个一直站在经济“风口”上的人

19.01.2016  15:51

  周末,王健林过了一把王思聪的瘾,在万达年会上,一首《假行僧》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颇见功力,一时网络疯传。

  从这个视频看,他是一个节奏感很好的人,否则无法把这首歌演绎得如此传神。如果说唱歌只是一种玩票,那么王健林对商业节奏的把握绝对堪称大师级。

  万达从创立至今,几乎踩准了每一个步点。住宅地产勃兴时万达从一个地方企业南下广州,掘到了第一桶金;很快王健林看到了住宅地产的瓶颈,转而发力商业地产,于是万达广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当中国面临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的关口,力推供给侧改革时,万达的商业、文化、旅游项目已经风生水起……你会发现王健林才是那个一直站在风口上的人。

  进退之间的选择,他总是快人一步,占尽先机。

  按理说,像万达这种体量的公司,每一次转型都会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但回顾万达的几次转型,却鲜有那种壮士断腕的悲情或瞻前顾后的迟疑,反而表现得有条不紊、平滑流畅——这在大公司的转型过程中是非常罕见的样本。

  这其中,王健林对于趋势的判断和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

  如果说万达的前三次转型还是在地产这个圈子里的进阶与腾挪,那么正在发生的第四次转型则更像是一次基因重组式的变化。

  按王健林本人的话说,“从空间和力度上都发生深刻变化,与前三次转型有本质不同”。这次王健林决心抛弃地产业的“肉身”,让万达变成一个致力于现代服务业的公司,他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中国,而将世界一流跨国企业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万达去年地产业务的利润是238亿元,依然是万达收入的绝对重心。但地产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其模式过于沉重,这是一个严重依赖资金驱动的行业,所以一般快速扩张的地产公司背后往往有一条迷雾重重的资金链——万达一度也给人这样的印象。但王健林这次对万达的改造,彻底告别了这样的质疑。

  其实方法说穿了很简单,五个字就可以概况——花别人的钱。就像麦当劳一样,万达的店可以由别人来开,但品牌和运营来自万达。经过多年的探索,万达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型,这种模型就像软件一样,可以实现边际成本极低的快速复制。借助这样的模式,万达地产将渐渐抛弃沉重的肉身,转而变成一家轻资产公司,并在低风险的状态下实现快速扩张。

  把地产做轻,可以说是万达转型的一个基础,这让它可以将更多的弹药腾挪到其他更具战略价值的领域。

  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清晰,王健林在文化产业上频频发力。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6.5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三项公司,入股马竞,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并在西双版纳、武汉、长白山等地打造大型旅游目的地……

  这些文化、体育、旅游和电商、金融的布局一起,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具有协同效应的生态闭环。做了这么多,其实用我们都熟悉的话概况,就是万达试图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说李嘉诚建立了一个能源、物流为基础的生态圈,马云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态圈,王健林试图建立的则是一个以生活消费为基础的超级商业生态圈。

  当然,王健林构建的这个生态圈,虽然是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基础,但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

  王健林曾经表示万达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500强里排名前10的公司,而这个目标不能只在家门口完成。

  近年来,万达完成的一系列高难度国际并购,充分证明万达不想只做“家门口的汉子”的雄心。与很多中国公司在海外拓展时表现的生涩不同,万达一开始就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那些资源性领域、知识产权领域,原来牢牢掌握在欧美强国手里,王健林通过并购,强硬地获取了这些资源。

  这些与自身业务方向高度相关的资源,一旦在万达的模式和管理相结合,便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当初花巨资收购亏损的AMC,一度成为华尔街的一个笑话,但第一年万达就在这块资产上实现赢利,次年通过上市更是获得了400%的回报。

  AMC的成功是万达国际战略的一个缩影。正如王健林所说,“不管是国际化还是自己的转型,都是基于对未来的忐忑不安,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公司的未来担忧。

  正是这种不安全感和不满足的态度,让万达一直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态,同时也让万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节奏,一种专属于万达和王健林的腔调。

  张邦松/资深媒体人,原经济观察报公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