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前卫玉雕走红 玉雕大师:创新需尊重传统
中国江苏网9月22日讯(记者赵苡初)在收藏界,玉器一直很火。坊间有句话“乱世藏金、盛世藏玉”,玉器在历史长河中,既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衰落。玉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悠久的一种,各个朝代的玉器反映出当时的人文思想、艺术风格,玉的器型纹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东方玉雕流行仿古玉器,雕刻从纹饰、题材、造型上进行传承仿古,而近两年欧美玉雕异军突起,以其大胆前卫的造型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如玉雕甲壳虫、玉雕高跟鞋以及很多毕加索风格的抽象作品,引发争议。业内有人呼吁东方玉雕需创新,记者今日走访了几位国内外几位玉雕大师,他们却纷纷认为,玉器代表东方的传统文化,欲创新需尊重传统。
玉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瞿利军从事玉器雕刻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他介绍,其实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创新早已有,但最终回归到了传统。他举例,民国时期,玉器流行小型佩件,当时的达官贵人喜欢佩玉,有钱人家女子旗袍、棉袄都有翡翠饰件。当时的苏州老昌门外是玉器一条街,民国的玉雕流行花片(用具饰品),玉镯,扳指、鼻烟壶等实用器物。而建国初期采用合作社形式,国家将民间老艺人集中起来,创作了《白毛女》、《红灯记》、《毛泽东像》、《沙家浜人物》等红色题材玉器,文革时期流行一时。
70年代以后,国内玉雕界流行工艺繁复的花瓶,供货外贸商店,远销海外。而瞿利军表示,无论经过哪一种特殊时代的变革,玉器最终回归到了仿古器型。他告诉记者,80年以后,仿古玉开始重新流行。“因为这种仿古的审美代表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骨子里最纯粹的审美。”
一百年前,欧美人看来,玉石只是一种普通的石头,欧美人时常对中国玉器“审美无力”。但五十年前,有一批欧美玉雕艺术家诞生了,他们运用当地开采的玉石进行雕刻创作。器材主题都完全突破了中国玉雕传统的器型,如玉雕甲壳虫、玉雕高跟鞋以及很多毕加索风格的抽象作品。此举也引发了颇多争议,有的人认为,中国玉雕应该参考西方玉雕进行突破,也有的人认为玉雕作为国粹,应尊重传统。英国玉雕艺术家安大陆对此表示,中西方玉雕应该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结合中西方技法。
他介绍,虽然西方玉雕历史并不长,但西方作品的确进步很快。时常来中国学习的他坦言,中国的玉雕艺术境界很高,东方作品更为耐看,美丽既特别,西方作品很抽象,简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看一天很好看,看六个月后,还是很好看。而西方作品,一天很好看,六个月后未必好看。”
80后的新疆玉雕大师李俊杰在外人眼里,本该是创新的先锋,但是他却是传统玉雕的拥护者。看了很多新派玉雕的他透露,虽然这些前卫时尚的玉雕视觉冲击力很强,但缺乏一种中国画般的意境,有意境的东西在李俊杰看来才是有味道的。
他认为的玉道,就是回归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先师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认为无论哪个时期的玉雕大师,需要先和古人以及大自然学习。
他形容,欣赏玉雕如同跟人交流,有吸引力、能产生共鸣、并且能到达内心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心里感动的才能让人记住。你看到一件作品,甚至会忘掉哪些作品是怎么做的,但它的意境感动了自己。这就是东方传统玉雕追求的‘用心’。”他比喻,东西方人气质不同,故适合不同的衣服,而玉雕作品也一样,作为中国的玉雕师,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创新前卫,而是先继承老祖宗留下的技法,再去顺应这块玉器本身的造型(也就是顺应自然)去创作一件作品。“玩创新要尊重传统,不是所有艺术都适合中国的和田玉,玉在前,雕在后,玉代表大自然,顺应、尊重大自然。”他如是说。
李俊杰认为,玉雕大师应该为玉而服务,展现出原材料最美最好的感觉。而不能让好的材料服务于手艺,他解释,手艺属于技术层面,今天的玉雕技术和设备已经到达一定高度,但他希望如今的玉雕师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文化。“现在技术层面够了,文化要捡回来,不捡回来,只能叫工艺品,而不叫艺术品。每一块玉料,要读懂它。”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