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累计献血3.8万毫升 陈军用大爱温暖港城人
中国江苏网2月11日讯 一次伤情的触动
他踏上了无偿献血这一爱的旅程
“第一次献血是在1998年10月1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天。”陈军回忆说,“初次献血,我心里还有些紧张。记得在那之前,我一个发小因车祸失血过多而血源跟不上,救治无效,在我眼前离开了,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当他挽起袖子,看着针头扎进静脉血管,鲜血从体内涌出的那一刻,心里的紧张感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踏实和自豪。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从每年一两次慢慢到每年四次,从献全血到机采血小板……多年的坚持已成为一种习惯。17年来,他已累计献血38000多毫升,相当于近40个人的血量。
“血没有替代品。每献一次血,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成了陈军的一个理念,只要身体许可,不论在家还是在外,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挽起衣袖献上自己的鲜血。每次去北京,他都会走进献血车,挽起袖子抽上两管。
在献血的过程中,陈军逐渐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直接地挽救他人生命。2001年,陈军报名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2003年正式登记进入中华骨髓库。2006年4月26日,市红十字会接到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通知,陈军与南京一名15岁的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
坚守“大爱港城”
他成为港城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捐献者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在正式捐献前,志愿者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高分辨配型阶段、查体阶段和预处理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志愿者会中途反悔,拒绝捐献造血干细胞,比例达到20%至30%。
在说服家人后,陈军毅然来到南京,展开一场生死大救援。面对各种繁琐的检查,陈军没有胆怯和退缩,在注射动员剂的过程中,他出现反胃、肌肉疼痛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时,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2006年6月20日上午8时,采集造血干细胞工作正式开始。“你体内的7500毫升的血液大约需要经过2个体循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4个小时20分钟,同时你体内会有少量的钙随之流失。”医院输血科主任汪承亚细心地提醒。陈军表示,“我不怕,钙流失可以补,但生命流逝却无法挽回。”
时间慢慢流逝,4个多小时转眼过去,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终于完成。“终于等到这天了,我们家孩子有救了,感谢连云港捐献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当天中午12时25分,看到经过护士简单处理的造血干细胞通过插管缓缓注入白血病少年王平心脏旁边的深静脉,孩子的父亲双眼噙着泪水,连声道谢。
一场生命救助之旅,让陈军对生命价值有了更多理解。从那时起,陈军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就开始一起走街串巷,开展公益宣传,并涉足关爱孤残儿童、关心空巢老人的服务,开展扶贫送温暖的活动,一批受陈军事迹感召的新朋友也逐渐加入进来。
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他把志愿服务做成了温暖的品牌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实践中,陈军越来越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于是他通过开展校园科普知识宣传、主题公益晚会等一系列活动,把大学生调动起来,并设计出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业余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方式,开创了志愿服务的新模式,迅速壮大了志愿者队伍。2011年2月,他作为唯一一名全国志愿者代表在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2007年3月,陈军被推选为连云港市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副会长、会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了连云港市志愿者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培训处干事,同年10月,陈军正式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去年4月,陈军参加全国志愿助残培训班,成为我市首位全国志愿服务助理培训讲师。在他倡导组织下,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在数年间,从当时的33名志愿者发展到5300名,开展大小公益活动愈千次。
认识陈军近10年的夏绍琴,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执着、热心。她说,每一次无偿献血陈军都会出现,挽起袖子就开始献血,接着套上红马甲做起志愿者;她还记得,陈军经常带着服务队去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孤残儿童。“我想,是对生命的敬重、珍爱让我们一直坚持献血、做公益,之后我们还会一直做下去。”夏绍琴说。
10多年来,陈军和他身后5300名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为无数人带去暖流。陈军也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国第九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无偿献血特别奉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奖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荣誉。今年,他又被评为江苏“最美志愿者”。(记 者 何 玢 通讯员 许思文)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