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作者

24.11.2014  13:26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封面。   何建明在南京。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将在现场展出。这本60万字的巨作文笔大气,史料详尽,细节真实,拷问犀利,思想深邃,能令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来南京无意中被纪念馆馆长朱成山“逮住”了

  是否因为从未涉足过这个题材,所以决定动笔?何建明说他本没有这个写作计划,是无意间被“”到“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他的回答令记者感到惊讶。

  此外,一部接近60万字的宏篇巨作在一年内完成,其创作速度也令人敬佩。何建明向记者透露,今年初,他因为在南京忙着写另一部重要作品采访时,“那天,我不巧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逮住’了,他一见我,就急切地提出要我写一写‘南京大屠杀’。没人写过?我根本不信这么个重要的题材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写过。”朱成山告诉他,没有。即使有一些人写过,但都不全面。朱馆长这么一说,顿时吊起了何建明的胃口,“如此重大事件没人写过,这对报告文学作家的我来说,那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何建明决定立即更换创作任务,全力进入“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采访、准备和写作。“我的内心非常清晰:只要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何建明语气坚定地说。

  有被害者视角,也有施害者视角

  这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究竟与其他的同类题材作品有何不同之处?何建明表示,他更多地是关注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还有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性。“所谓全面性,就不能站在‘被害者’一个方面的视觉去看待和处理情节及内容,因而我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更多的是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的眼里、嘴里说出的及经历的‘南京大屠杀’。这样处理,基本上改变和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文/摄

原标题: 扬子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作者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