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特岗教师:青春扎根生态移民安置区

21.12.2014  15:16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一毕业,葸天廷就登上了宁夏红寺堡区彦宝小学的讲台,“没有丝毫犹豫”。

  对这个25岁的大学生来讲,之所以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来到乡村学校,是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宁夏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而彦宝小学位于红寺堡区移民最集中的弘德新村。“孩子们都是西海固移民的子弟,他们的成长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承载着移民家庭的希望和红寺堡的未来。”葸天廷说。

  正因如此,在大学学习中文的葸天廷几年前来到彦宝小学实习时,就打定了留下来的主意。他觉得,站在乡村学校三尺讲台的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成功考取特岗教师后,葸天廷如愿回到了红寺堡,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没多久,彦宝小学校长张成裕就发现“这个后生课上得好、工作认真,靠得住”,张成裕放心地把6年级的语文课交给了葸天廷。

  旁人眼中繁重的工作,葸天廷却甘之如饴。这个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的年轻教师,每天要花上不少时间备课,只为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课余时间,批改完作业,他还抽时间辅导学生功课。这样,节假日他也经常回不了家。

  特岗教师只有2250元的月工资,没有任何保险,红寺堡区地方财政紧张,对特岗教师也没有补助,但葸天廷不在意这些。“把工作干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他说。

  27岁的杨振绩4年前就来到了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在红星村裕华一小当起了特岗老师。他刚来时,裕华一小只有104名学生,7名退休教师。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办学效益不好,移民们都不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到裕华一小。作为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年轻教师之一,杨振绩被寄希望能“充实师资力量,改善办学质量”。

  红寺堡区大部地处荒滩,移民来了才逐渐开发。这里经常刮风,风一起黄沙满天飞,教室里也是沙土飞扬。

  一堂课下来,常常满嘴都是沙土的杨振绩几度心灰意冷,“一天都不想呆下去了”。

  但只要一站上讲台,杨振绩就要求自己把课上好。“教育是个良心活儿,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问心无愧了。”时间长了,他看到了成效: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渐渐发生了变化,移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久后,学校里的学生也多了起来,连带着校园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杨振绩选择了留下。“老百姓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安下心了,他找了一名同为特岗教师的女朋友,并在不久前结婚。如今,年轻的特岗教师杨振绩已经是裕华一小的校长,带领着一帮同样年轻的教师奋斗在教学一线。“这里的工作有奔头。”杨振绩和妻子已经下定决心,献身基础教育事业,继续为移民的孩子们服务。

  像葸天廷、杨振绩这样,在红寺堡区,有不少特岗教师扎根乡村学校。近年来,甘肃、陕西等省区的大学生也慕名而来,选择在红寺堡移民区的乡村学校“挥洒青春”。

  24岁的甘肃女孩马树卿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毕业的她第一次来宁夏,就留在了红寺堡区,成了一名特岗教师、

  “这里是移民区,应该更需要我们。”马树卿学的是英语,红寺堡基层学校大多缺少英语老师,来到裕华小学,马树卿带了好几个班的英语课。

  在宁夏读书的陕西渭南女孩李文荟大学最好的朋友就在红寺堡区,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特岗教师,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红寺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在哪都是教书奉献,这里人好,而且有希望。”在乡村学校,李文荟干的津津有味儿。工作有了奔头,想家的时候也少了,李文荟把红寺堡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也筹划着将来就在红寺堡安家。

  “来自各地的特岗教师占了红寺堡教师队伍的一半还多,他们在移民区不甘寂寞、无私奉献,在乡村学校挥洒青春和热血,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园丁。”在红寺堡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亚亮看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又年轻有为的特岗教师是红寺堡移民“最大的财富”。记者马富春

  原标题: 80后特岗教师:青春扎根生态移民安置区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