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率先启动县域调查 共记录省内物种4588种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28周年,也是我国加入公约28周年。我省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又将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
“请同学们按照班级排好队,别走散了。”5月20日下午,兴化市李中水上森林景区内,带队老师不时提醒学生跟上队伍,约2000名小学生在景区内参与鸟类科普活动。
李中水上森林景区负责人徐志祥介绍,景区为苏中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多植水杉、池杉,占地约1500亩,鸟类数量繁多,有白鹭、灰鹭、猫头鹰、黑杜鹃、野鸭等,最多时有6万多只。“为了保护区内鸟儿,我们在景区道路两侧和角落里摆放保护措施牌,在树上悬挂人工鸟窝,还重点加强鸟蛋保护,在鸟蛋孵化的集中区域布置保护措施隔离游客。”
兴化市千垛镇里下河腹地的徐马荒湿地,位于省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内,这里芦苇丛生、水鸟翔落。“千垛镇夏季繁殖鸟类众多,主要集中在徐马荒、刘沟村等地。兴化鸟类摄影爱好者历时5年对千垛镇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鸟类1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去年初还观测到了彩鹮、黄胸鹀和白琵鹭。”千垛镇党委书记裴马年说。
兴化的景色是我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21日,省生态环境厅在南通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2017-201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至今共完成854条样线、701个样点、1828个样方,累计投入3400余万元,完成了39个县级试点区域的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4588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142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陆生昆虫1401种,淡水水生生物1380种,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基本完成《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近期目标。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院院长助理芦昱与团队分别于2016年、2018-2019年,采用卫星遥感、红外相机等手段在南通市定点监测当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他介绍:“2016年时监测到南通地区动植物种类共2500种左右,如今增至3500多种。虽然几年前也有受技术手段限制等因素,但还是可以明显感到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比如我们发现勺嘴鹬等14种濒危鸻鹬类鸟,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大滨鹬等21种国家保护水鸟,其中黑脸琵鹭在全球仅有5000多只。大量乡土湿地生物也得到保护,如黑斑侧褶蛙、赤链华游蛇等。越冬期还会有大量雁鸭类、骨顶类水鸟飞过,很是壮观。”
据悉,在明确划分生态保护红线和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基础上,我省已在13个设区市共布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149个,覆盖长江、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及主要饮用水源地。目前已实现以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等类群为指示生物,监测地表水及主要饮用水源地的水生态状况,形成了长期性业务化的监测机制。
尽管建立了监测机制,但我省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着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挑战。芦昱说,以南通地区为例,当地最大的入侵物种为互花米草,繁殖迅速,极易形成单物种群落,影响本土植物生长、水鸟觅食及海水交换。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注重物种平衡。
“建议加强对国际鸟类重要迁徙通道的保护与修复,在长江沿岸对长江水生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与修复,优化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市民群众也应参与保护工作,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亲近自然,欣赏而不要干扰野生动植物。”芦昱说。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积极推进《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制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环境指示物种清单,并将在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滨海滩涂及太湖、洪泽湖等重点流域构建“一纵两横+”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于红霞表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需扎实推进,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大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依据战略行动计划,开展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记者 颜 颖)
原标题:我省率先启动县域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4588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挑战并存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