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到底在哪?就在现在集庆门一带
《景定建康志》里的插图。
龙虎网讯 凡研究中国方志史者,无人不知《景定建康志》。这部中国方志史上的典范之作,修纂于700多年前的南宋,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它借鉴了史书体例,自创“录、图、表、志、传”五体,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宋代以前南京的城市风貌、山川形胜,且引用众多名人吟诵的诗词,可读性强,堪称历久弥新之作。
并非南京最早地方志
但前面两本志书失传
建置、疆域、山川、城阙、职官、科举、财赋、名人、儒学、文籍、武卫、河渠、关隘、金石、名迹、风土、贞女……翻开50卷的《景定建康志》,700多年前乃至更早的南京城,仿佛跃然眼前。
周应合(1213-1280年),原名弥垢,字淳叟,自号溪园先生,豫章武宁(今江西武宁)人。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景定建康志》正是由周应合在南宋景定年间编纂的关于建康府(今南京)的专志,并因此而得名。
“其实该书并非写得最早,而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方志学理论文献,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完整名志。”南京地方志有关人士介绍,在《景定建康志》之前,南宋政府曾两次修订南京地方志,第一次是乾道五年(1169年),时任建康知府史正志主持修纂《乾道建康志》,共10卷,这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府志。第二次是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建康行宫留守吴琚主修《庆元续建康志》,共10卷。遗憾的是,后来这两部府志原刊本都失传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南宋景定年间,这两部志书还在。日本相爱大学教授中村圭尔在《南京传世名著推荐手册》中这样写道:当时,周应合受江南东路安抚使马光祖之命,集从前之《乾道建康志》《庆元建康续志》,并订补其不备,增加庆元以后事迹,最终于景定二年(1261年)成书。“其体例整齐完备,记载内容盖博正确、引用丰富,附于记载后的事例皆有条例,是关于南京现存最初的综合、重要、完整的历史地理著作。”
据记载,景定二年(1261年),建康知府马光祖在建康府钟山阁下设立志局,聘请周应合编纂府志。接到任务后,周应合夜以继日,仅用120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景定建康志》书稿。
东南大学教授范金民介绍,《景定建康志》全书采用史书体例,自创“录、图、表、志、传”五体,体例新创,且甚完备。篇首的《修志本末》,创造性地提出了方志学的基本理论,对后世仿制编纂影响甚大,《至正金陵新志》即依其凡例修成。
700多年前的南京是啥样
1宋代皇帝曾以南京作行宫
《老地图·南京旧影》作者朱炳贵介绍,《景定建康志》共收录了19幅当时南京的地图,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一批南京地图。
从《景定建康志》所收的地图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的都城为矩形独缺西南一角,而皇帝的行宫具体位置也一清二楚。
《景定建康志》记载:“高宗皇帝复受天命,再造鸿业,翠华难渡,首幸江宁,乃即府治以建行宫。”意思是说,宋高宗南渡到了江宁(今南京)以后,因陋就简,将原先江宁府治的旧址做了行宫,《景定建康志》称赞宋高宗,“卑宫克俭,不忍劳民”。
为了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城墙依秦淮河等地形而呈抹角,矩形独缺西南一角。而皇帝的行宫在城内核心位置,也是东、北、西三面临水,南边则有东虹桥、钟山坊、亲事营、天津桥、石城坊、西虹桥等地标。而2011年在南京户部街附近的考古发掘则证明,这里正是宋高宗赵构的行宫所在。大体上是北至今羊皮巷、户部街一带,南到建邺路、白下路一带,西到今张府园小区,东到今火瓦巷一线,其中轴线与南唐皇宫相一致,大概就是现在的洪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