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4》临时“父女”惹争议
近日,湖南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4》通过网络平台播放,与以往参加节目的只是明星及其亲生孩子不同,这次加入了由明星和普通家庭儿童组成的临时父子、父女组合。其中,国家击剑运动员董力和三四岁的阿拉蕾组成的临时“父女”走红网络。节目中,临时“父女”同吃、同睡、亲吻等情节引起诸多质疑。专家认为,节目对儿童防性侵教育充满了错误的示范,可能对参与节目的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儿童防性侵教育充满了错误的示范
一位“女童保护基金”的志愿者说,“爸爸去哪儿”是粉丝遍全国的知名亲子节目,第四季刚播时,我也每集不落地看,还期待即将出生的孩子能像阿拉蕾一样机灵可爱。但看着看着,我和很多网友一样,渐渐觉得节目有点不对劲了。
在这位志愿者看来,“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节目设计对儿童防性侵教育而言,打破了基本底线,充满了错误的示范。
“这种节目确实容易引起误导,办节目的人不一定有不纯的动机,但是客观上可能会导致,儿童观众看到电视上的小孩可以这么做,会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这么做。电视是特定环境,但是现实生活很复杂。”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宋英辉教授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宋英辉说,从最近两年警方破获的案件来看,性侵女童犯罪比较严重,问题比较大。最近媒体报道了北京警方查处一起利用网络传播儿童淫秽信息案件,视频中涉及30余名女童。
“儿童应该首先有安全的意识,成人社会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保证自身安全。这不是让儿童不信任任何人,而是学会在和别人接触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宋英辉说,未成年人缺乏基本判断力,基本不具备防御能力。社会环境和电视中扮演的环境不同,这会误导儿童,可能将儿童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节目还是要考虑客观效果。
有观点认为应采取娱乐的心态看《爸爸去哪儿4》。对此,宋英辉表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福利,儿童利益最大化,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保护。如果节目误导有些儿童处于被侵害的状况,将对未成年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这种危害不管是落到哪个个体身上,其实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伤害。因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要考虑儿童的优先保护、特殊保护。法律有相关的规定,任何可能危及儿童利益的事情,都要避免。因此,这不是简单的娱乐问题。
据报道,临时“父女”的节目得到了小女孩亲生父母的授权。宋英辉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强制性的家庭教育、亲职教育,有些父母并不了解作为监护人的责任,不了解哪些对儿童成长不利。媒体在其中不应当有误导的情况。
宋英辉建议,在结婚登记、生育之前都应当接受如何做父母的教育,知道如何保障子女健康成长。凡是有可能损害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事情,父母不能代为决定。
节目组:在节目情景设计上要做更为严密的思考和审定
对于设置实习爸爸遭质疑,儿童与陌生人的亲密互动会忽略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的社会疑问,《爸爸去哪儿4》总制片人周山11月2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如一些专业人士提醒的那样,非亲实习爸爸和孩子之间某些亲密的互动情景有可能客观上造成潜在的未成年用户和观众放松对自我保护的警惕,也或许会激发某些心里扭曲的成年人的阴暗意识,即使这种可能是万分之一,我们在节目情景设计上也要做更为严密的思考和审定。
周山介绍,本意是要做一档温暖美好且在寓教于乐中关照儿童教育、代际情感的好节目,我们应当吸取这些警醒和批评,并积极努力改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对于设置“实习爸爸”,周山解释,“80”后已广为人父人母,“90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结婚生子。这个群体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再加上国家已经放开两孩政策,育儿越发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让一些明星在节目中做“实习爸爸”,希望他们在节目中学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更多的“80后”“90后”爸爸起到示范和启迪作用。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是要为普通人的孩子留有表现的空间。
周山表示,在了解到公众关注的第一时间,已将节目播出平台上所有节目画面和内容进行了多次更加严格的审核、整改,对发现的所有可能产生歧义的画面、情景和语音内容做了处理。
可能对节目中孩子的身心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告诉记者,《爸爸去哪儿4》中并没有尊重儿童,没有尊重儿童的感情。比如,临时爸爸变成树,阿拉蕾特别伤心地哭,大家会觉得很萌。其实这太残忍了。虽然孩子年纪小,但是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是有权利的主体,应尊重儿童身体的完整性、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情感,不能认为伤害一下没关系,不能把孩子作为娱乐的题材。这不利于社会形成尊重儿童的氛围。
“节目欣赏的是所谓成人的恶趣味,不管小孩的感受,没有考虑如何平等地对待儿童,不惜伤害儿童。从传播的角度,不应该有这样的节目。”卜卫说。
宋英辉认为,未成年人还处于学习、积累知识、成长的过程,节目中有些场景,对进入节目的儿童本身不一定合适,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另外,按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信息保密,不能披露,也不能泄漏能够推断出个人信息的相关信息。这样的节目播放,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不好预测。
“不管什么节目,都要考虑孩子的身心。这个节目可能对孩子身心发育影响不好。因为很容易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伤害,情绪记忆是各种记忆中最久远的。这种伤害一旦形成无法弥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对6岁左右的孩子而言,相较于父亲,母亲是更重要的。
早在《爸爸去哪儿》开播后,李玫瑾就不赞同节目的方式。在李玫瑾看来,一般来讲,父亲平时并不是很多时间照顾孩子,没有母亲在身边,幼小的孩子和父亲相处要磨合,加上陌生的环境,对于孩子心理是有影响的。一个人越早期的心理感受,记忆越长远。早期的情绪问题尽管当时可能哭一哭闹一闹没有什么问题,但可能会影响其今后的心理成长。栏目对此并没有进行评估。孩子这么小,不能让他处于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情景。
“陌生的父亲就更出格了。”李玫瑾说,陌生的父亲可能会对孩子特别好,会超出父母的常态。当孩子回到家之后,父母不会这样对她,也不需要这样表现。
李玫瑾认为,我们应以孩子身心发育健康为长远考虑,在不知道会对孩子情绪上造成什么久远影响的情况下,不要拿孩子做游戏。可以让孩子在一起做游戏,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亲人在身边,孩子想退出,就要让其退出,不要强迫孩子。
李玫瑾建议,节目可以设计成一家人参与,保持家庭完整,不破坏自然的家庭关系。主题可以设定为“爸爸如何好好爱妈妈”,让孩子感觉到什么是爱,在爱中成长。通过爱别人得到一种感情的关系,互相帮助的关系,一起成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