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朋友圈“毒鸡汤”不少老人常被忽悠

06.03.2017  18:34

  现在很多人除了逢年过节都没时间和父母团聚,不知道父母闲下来的时间都在做什么。不少老人比较时髦玩起了微信,但往往朋友圈里都是“毒鸡汤”、假养生法等等信息,有些子女看得嫌烦都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下面,警方就说说父母因为这些信息上当的真实案例。

  被朋友圈忽悠买保健品不给买就自杀

  去年12月,秦淮区双塘派出所接到市民李先生的报警电话,称父亲买保健品花了太多钱,得知自己不同意后,竟然要以死相逼。

  民警立即赶到了李先生的家中,见到报警人李先生。他告诉民警,他是做生意的,平时比较忙,很少能抽出时间回家,这次一回来就发现家里的桌上摆满了各种保健品的瓶子,李先生一问才知道父亲花了不少钱买这些保健品。

  “我知道父亲有些积蓄,但他这样去挥霍养老钱,我们做子女的看着心疼。”说完这些李先生拿起桌上一瓶保健品告诉民警,这些保健品便宜的一瓶三四百元,贵的一瓶好几千,有些还一买就好几个疗程,老人为此花了不下5万元。

  李先生说完这些后告诉民警,此时父亲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了,听到儿子不给他买保健品闹着说不想活了,怎么都不肯开门。

  大致了解情况后,民警隔着门和老人进行了对话,在劝说半小时后老人终于开了门。民警在和老人谈话中了解到,由于李先生常年不在家,无聊之下他开始用微信和老朋友聊天。

  这几个月里,他的朋友圈老朋友都在晒自己在吃一种保健品,效果比跳广场舞要好上百倍,于是向朋友打听到这个保健品公司,还和老朋友一起去听了一次讲座。可没想到这一听老爷子就着了魔,跟着一起买起了保健品,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的保健品越来越多,被儿子发现后终于闹起了矛盾。

  民警问老爷子为什么痴迷保健品,老人说,他看到不少吃这个治好病的人。民警和老人解释,这些被治好病的都是托,什么病例报告证明、国家发的专利证书都是假的。民警向老人讲起了近几年来悄然兴起的保健品诈骗案例,两相印证后老爷子才意识到自己被“洗脑”了。面对家里还剩余不少的保健品,老爷子后悔不已。

  警方提醒:不少购买这些保健品的老人有孤独心理,缺少家人的陪伴,所以特别渴望有一样东西能维系自己的健康,也就对朋友圈里的养生、心灵鸡汤产生了依赖感。子女多陪伴老人,传授正确的养生知识,提倡老人多出门锻炼,解读朋友圈里大肆宣扬的假养生法,让老人摆脱这些“毒鸡汤”,才是正确的关爱老人的方法。

  微信收到通缉令老人躲宾馆汇钱

  今年1月,秦淮警方接到辖区内某宾馆的报警电话称,宾馆里来了个奇怪的老人。老人没有带身份证却一直央求服务人员让他住宾馆,还声称他这是要救自己,宾馆工作人员觉得很可疑,让老人先住下随后向警方求助。

  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该宾馆,想敲开门看看老人究竟在做些什么,但是老人听到敲门声,却提高了声音说:“你们都不是好人,别进来。”民警表明了身份后,老人却迟迟不肯开门,民警也起了疑心,找到工作人员拿到钥匙开了门。

  民警一进房间便看到,老人的床上摆着一台电脑,此时老人正在电脑上捣鼓着什么,民警拦下了想要收拾东西的老人,经过询问才知道老人这是要给人汇钱。原来,老人手机收到一个好友申请,对方的名字是国家安全局,申请信息是老人可能涉案。

  随后老人加了对方的微信,没想到却收到了一张通缉令的照片。随后对方便在微信里声称他涉嫌叛国,给外国间谍提供信息,让老人到宾馆接受“警方”的监视。

  同时为了让老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让老人给他们的账户打保证金,要打15万才能让“警方”不立马到南京来抓人,而民警赶到的时候,老人正在电脑上操作准备汇款。

  民警立即提醒老人他遇到了骗子,见到老人不太相信,民警告诉老人通缉令只有警方才能看到,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更别说是拍到微信发给他,这是违反相关规定的。经过民警的反复劝说,老人才相信自己遇到了骗子,最后民警联系了老人的家属,将其送回了家。

  警方提醒:不少人虽然对电信诈骗的手段有所了解,却忽视了父母,老人年纪大了,获取信息的手段少,对于时下“流行”的电信诈骗手段都不太了解,导致不少老人上当受骗,所以给父母长辈普及这些知识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