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接力,流浪的老人有了“新家”

05.02.2015  14:45

  中国江苏网2月5日讯 时间迈入2015年,连日的几场大雪,让镇江冬季的寒冷更加真切。在这样的天气里,却总有一群人徘徊、驻足在街头巷尾。“天越冷,我们在外面巡查的时间越长。”潘学文是镇江市救助站业务管理科的负责人,去年12月底至今,他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陆续找到了20余名街头流浪人员,并帮助他们就医、回家。就在上周五,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们前往看望一位曾经受助的老人时,却和一队好心人不期而遇,这才发现,原来两群人都在做着一样的事。

  破旧的瓦片屋顶、发霉的棉被草席、阴冷潮湿的地面、不足十平方米却堆满垃圾的矮房,对于80岁的任士英来说,这样恶劣的环境却是她满足的“家”。老人说,自己是山东人,年轻时就来到了镇江,如今镇江的儿子都已过世,只有一个女儿还在老家。为了不麻烦仅剩的家人,年迈的任士英一度住在桥洞下,靠在鲇鱼套社区捡垃圾度日。“老奶奶遇到了太多好心人。”年轻的邹茜是我市一家正在注册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在她的讲述中记者得知,老人住在桥洞下时遇到了一个同在捡垃圾的好心人,对方帮她介绍了一个住处,善良的房主了解情况后,愿意低价租房给老人,后来一位附近制衣厂的负责人又帮着付了房租,并将她的遭遇发到了网上,“鲇鱼套奶奶”一下子得到了公众的关注。邹茜说,她和团队从1月至今,不定期地去看望老人,帮着打扫房间、买米买菜,但谈及老人未来的生活,邹茜也有些迷茫,“我们想过送她去养老院,可是费用太高,光靠爱心团体显然是不够的。”

  就在公众自发奉献爱心的同时,一个市民的电话引起了民政部门的重视。“对方说,鲇鱼套村有位老人需要救助,我们挂了电话就赶到了现场。”从1月初第一次和老人接触,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四次前往鲇鱼套社区探访老人。“我们每次去都带着米、油、新的棉被、羽绒服,并询问她是否要去救助站。”潘学文说,由于老人户籍在外地,最好的救助方案就是将她送回当地的福利性质养老机构,但老人一直不同意。上周五,由于担心老人雪天的安危,市民政局副局长潘志坚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再次前往,却碰巧遇到正在为老人加固房屋的爱心团体。通过了解老人的遭遇,民政部门初步制定了救助“鲇鱼套奶奶”的方案。“鉴于老人的情况,我们会安排时间送她去医院检查身体,并由社区的民政助理和救助站共同定期探望老人。”潘学文表示,目前救助站已经将联系方式留给了老人的邻居,并和邹茜的爱心团体经常沟通,双方共同保障老人的生活。

  虽然“鲇鱼套奶奶”的困境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然而面对更多的流浪者,爱心人士和民政部门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长期以来,上街巡查是救助站发现流浪人员的主要方式,但仅靠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救助的范围实在有限。”采访中,潘学文说,如今社会上的好心人和团体很多,然而他们发现流浪者后,大多选择自行施救,或是给钱或是买吃的,却忘记了联系救助站,“我和同事最希望的就是公众能主动合作,这样一来才能为流浪者找到最专业、彻底的救助方式。”据了解,为了解决救助流浪人员的“最后一公里”,1月中旬民政部门根据社区分布情况,并考虑人流密度,将市区划分为10个网格,依托网格中能力较强的福彩销售点,设立“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加上之前已经设立在社区、车站的临时救助点,今后市民和公益组织一旦发现身边有流浪的困难群体,可先拨打12349便民服务热线,方便时可将他们带至身边的临时救助点,在那里他们除了温饱外,还可以获得返乡、就医等根本的救助方式。(李溟)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