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分享

17.08.2018  10:01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云更迭而未曾湮没在历史烟尘里,历经波劫而仍然生生不息,而今依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沿海之滨。因为其彰显着特有的民族情怀和精神支柱,一个民族要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尚气节,重情操,尊礼教,奉儒学,倡俭朴,重实干。这种民族精神,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淀和发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历史概念出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正如余秋雨所讲的,中华民族繁衍不息,华夏文化代代传承,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官办教育体制。历经2000多年的王朝更迭,无论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昏聩无能,还是清明虚怀,王朝的惯性教育体制依然不会被摒弃,相反会被君主给予寄予极高的寄托,科举考试自唐以降便成为为社稷培育治国人才的平台,如唐太宗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姑且不论科举制度的兴衰利弊,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王朝的行政根基正发源完备的儒家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社稷栋梁,进而客观上促使中华文明的延续。

  其次是有一套完备的官僚运作体制,即使君主荒废朝政,但帝国的机器依然维持运作,就如万历皇帝数十年不朝,但大明王朝依然根基稳固,当然万历怠政也造成了大幕将塌的恶果,正因为王朝尚有一套完备的首辅制度以及围绕其周围的行政职能机构,才苟延残喘数十年。

  再次中华文明的延续是还有一种民族特有的秉性,那就是不具扩张性,民族心态平和、淡薄,极具隐忍性,但在不能承受之重时也极具爆发力。这种民族秉性是以大一统文化为底蕴,牢牢维系着我们的民族秉性,这种无形的民族聚合力使华夏民族坚实的屹立在在东亚大陆的东海之滨。而纵观世界历史就会发现,中亚和西欧在数千年间先后出现过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而这个帝国的维持仅仅是靠开国君主的个人威信,而非文化的大一统及民族信仰。一旦个人威信瓦解,帝国也随之瓦解,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同与其他民族的地方。我们有维系民族生存的大一统思想,具体表现儒家礼教,耕读持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演进到当代表现为“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潜移默化的以民族向心力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这种民族精神不因王朝更迭而丧失,也不因统治阶层的换代而瓦解。

  正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一个能打仗的军队要有精神,一种亮剑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这支军队的军魂,这支军队无论首长更替,番号变化,这支军队的灵魂依在,而这种精神正是在军队首创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磨砺的,无论经历多少代,这种精神依在,这正是为什么一支军队会成为王牌军的内在原因。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自己不敌对手,仍要亮出宝剑,即使倒在对手剑下,虽死犹荣,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亮剑”精神。

  作为一个个体,尤其作为秉承使命和职责的群体中的一员,要有一种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内在要有的坚定的信念,外在要有狭路相逢的气魄,面对强手,明知对手凶悍,也要亮剑而对,即使血溅疆场也在所不惜。

  同样一个群体需要一种亮剑精神,内化为极强的凝聚力,外化为强悍的战斗力。如果一个团队缺少凝聚力和使命感,就像一个军人丢掉了手中的枪,没有枪的军人不是真正的军人。缺失凝聚力的团队也是没有生命的松散体。亮剑精神本质上是内在凝聚力和外在战斗力的统一,有内在的凝聚力这把宝剑才熠熠生辉,集力量于一点而迸发强劲的战斗力。同时持剑之人也要懂得用剑之道,不懂策略的剑客不能称之为勇敢,只能算鲁莽,由此导致的后果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一个团队的损失甚至覆灭。正如刘伯承在千里挺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对中野将领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

  作为一个肩负职责的个人抑或群体,不管前面是悬崖峭壁,高山深涧,都要秉承使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要的就是这种气魄,要的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亮剑精神!(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邳州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