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节目“保鲜”之道
任何节目如果不坚持发展创新,都无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节目理念与时俱进,是节目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开播至今,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共播出400余期,接受群众投诉咨询6000余件,回复率达85%以上。一大批涉及群众利益的违规违纪行为得到了纠正和改进,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做到了党和政府满意、监督者满意、群众满意。《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已成为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民心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监督桥”。
如何让一档广播节目一直保持着活力?笔者认为,坚持节目理念创新、节目形式创新及主持人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是新形势下民生热线节目发展的王道。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带动了众多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和兴起,并成为现代人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与此同时,经过10年的延续,部分地区的民生热线类节目因为主持人热情消退、节目形式单一、听众收听兴趣转移、广播市场份额减少等原因,出现了热线节目活力减退,节目主题松散拖沓,信息量、吸引力与可听性严重下降等情况,热线节目发展遭遇瓶颈,亟须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变化也越来越快。任何节目如果不坚持发展创新,都无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作为拥有发展基础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始终保持节目理念与时俱进,是节目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桂林人民广播电台自从2005年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以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创办之初,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便上下统一认识,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作为全台的重点栏目、精品栏目来打造,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节目主创人员不断打破传统,创新思路,使得节目在内容、题材、形式上都受到业界同行和听众的普遍认可,收听率节节攀升。2012年,该节目荣获广西优质广播栏目银奖。
仅有理念创新当然不够,形式创新是提升《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载体。在现代传播体系中,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升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仅仅依靠广播自身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广播电台热线节目在有限的直播室里,只能与部分听众热线互动。同时,广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决定了它不便于听众反复收听。《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要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必须走出直播室,深入社区、乡镇、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户外直播活动,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014年6月,桂林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车带着《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驶进兴安县湘漓镇,举办“政风行风热线——真情面对面”户外大型直播活动,听民情,解民忧,与群众真情面对面,为听众现场解答问题,深受群众欢迎;2015年2月,桂林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车再次带着《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走进永福县永安乡永新村开展新春走基层、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一次次户外大型直播活动,作为直播间节目的外延,既贴近了基层、满足了广大听众的需求、密切了党群关系,又进一步扩大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因此,节目创新的根源是主持人自身水平和修养的持续提高。
“关注社会民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民生热线类节目的宗旨和目标,也是新形势下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需要和要求。因此,《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只有立足民生、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挑战,破解发展中的新难题,按照上级提出的“做好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更好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平衡心理,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的新闻媒体宣传工作要求,把广播的特点做足做强,使《政风行风热线》这座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民心桥、监督桥越建越好。
(作者单位:桂林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