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灯痴”曹真荣:扎花灯50年指纹都磨没了
在南京秦淮区大油坊巷,有一座普通的平房小院,这里是73岁的“老灯痴”曹真荣的灯彩仓库。“很多人觉得我们这行赚的是‘快钱’,其实,并不是这样。”眼下,离鸡年春节还有五个月时间,曹真荣已经在为新一年的花灯构思设计了。
祖辈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很有名的制灯艺人
曹家世代做灯,传到曹真荣时已经是第三代。曹真荣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很有名的制灯艺人。受家学影响,曹真荣七八岁就迷上了扎灯:剪花瓣、劈毛竹、绘灯面,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持续一生的制灯路。“其实那时候没什么明确的打算,更没有想到以后要以此为生,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灯,只不过有的扎得精美,有的普通些,小孩子就帮着打下手。”
后来,曹真荣先是做了一名普通的电工,但从小埋在心里的那个花灯梦一直没有泯灭。后来厂里效益不好,曹真荣重操旧业,扎花灯到夫子庙去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凭借精湛的手艺,他制作的花灯格外畅销,他用卖花灯挣的钱给家里添置了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奢侈品了。”所以1982年的时候,曹真荣离开了工厂,成了专职的制灯艺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扎的走马灯,只需一个烟头的热量就可转动
如今,曹真荣已经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在甘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里也有了一间虽然不大却很精致的工作室。曹真荣独创的火烤竹篾的技术,与铁丝的可塑性相结合。经他手制作的室内灯、室外灯、天上灯、水中灯、纸扎灯、丝绸灯、光纤灯、大型灯组、道具等,能达到形、色、声、光、动的效果,而且灯点着后不易看到里面的框架。特别是曹真荣扎的走马灯,只需一个烟头的热量就可以转动,让人惊叹不已。
“别看秦淮花灯提在手上小小的一盏,做起来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繁杂工作。”曹真荣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八落灯后,他和徒弟们就要开始准备来年花灯的图样和材料,“所以挣的哪是‘快钱’,是‘慢工出细活’”。搭架、切纸、打磨、黏合,从开始加工到最终成型,一盏考究的花灯出炉要经过多道工序,有时四五天也扎不成一盏灯。“就为了春节十几天,我们要准备整整一年。”曹真荣说。
扎灯几十年,手上连指纹都已经没有了
采访的时候,曹真荣顺手拿起一盏花灯,他告诉记者,花灯上的花纹都是手工勒出来的,一盏这样的花灯需要箍上三十多道铁丝。每年曹真荣的花灯作坊要制作上万盏灯,光是箍铁丝的工序就要做上几十万次,大家的手都被铁丝勒出了血口。记者仔细观察,曹真荣的双手满是伤痕,而且因为肿胀,要比常人的手宽厚不少,“我上次出国录指纹,试了几次都不行。我扎花灯五十多年,手上已经没有指纹了。”
从最初“只为谋生活”,到如今“非遗传人”的身份,曹真荣为秦淮花灯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有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有退休工资,何必受这个罪”。但是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从2005年开始,曹真荣走进南京多所院校讲授制灯技艺,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扎制秦淮花灯。“老艺人不该藏私,把手艺传给更多年轻人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
如今,曹红接过了曹真荣的衣钵,“他们连画图样都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了。画出的样子能直接用压纸机压出来,又快又漂亮。”说到祖传三代的手艺在儿女一辈与现代技术融合得到很好的延续,曹真荣既感慨又欣慰,“老手艺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
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