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消防首创“5.30.60”火警应急处置机制
针对当前社会单位发生火灾后,预案启动缓慢,组织指挥混乱,岗位分工不明,不能迅速、有效进行处置的问题,支队总结提炼“四个能力”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经验,首创性的提出“5.30.60”火警处置机制,全面规范火警处置程序,社会单位处置初起火灾的效能大幅提升。
“标准化”处置程序。支队认真调研社会单位在火警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制定了“标准化”的处置程序。要求社会单位在消防控制设备报警后,5秒内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利用消防广播和电话通知起火区域人员确认火情;30秒内起火区域人员确认火情、反馈情况并形成第一梯队;60秒内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通知单位安保人员形成第二梯队,全面开展火灾补救及人员疏散。通过对三个时间段工作任务的细致分解,形成了反映迅速、环环相扣的处置流程。
“一键式”指挥体系。转变当前处置火警仅依靠单位安保部门的现状,整合单位各部门力量。根据单位实际,全面细化各岗位人员任务、分工,针对每个岗位、每个班次制定值班表,确保遇有报警,消防控制室能够直接对应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同时,在消防控制室设置单位所有部门、岗位的值班表及联系电话,遇有消防控制设备报警,值班人员能利用消防广播和电话直接通知起火区域人员确认、处置火灾,并直接指挥第二梯队补救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形成了“扁平化”、“一键式”的指挥体系,极大的节约了预案启动时间,提高了火警处置效能。
“全员额”培训演练。全员培训。支队制作“5.30.60”火警应急处置流程演示光盘5000份,免费发放给社会单位,要求社会单位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实名制”学习培训。定期演练。单位达到“5.30.60”处置要求前,每周组织一个区域、楼层开展演练,逐区域、逐楼层进行达标验收。在各区域达标后,组织开展整体演练。日常工作中,每月组织区域演练,每半年组织全员演练。随机演练。对每次消防控制设备报警,无论是真实报警还是误报,督促单位都要按照真实火警处理,按照“5.30.60”流程进行处置,落实“机器动、人员动、设备动”要求,养成良好的火警处置习惯。演练情况全部建立台账,进行录像,并将影像资料存档备查。
“随机性”监督检查。支队将“5.30.60”火警应急处置机制作为消防监督检查必查内容,消防监督员在检查前不通知单位,在单位内随机选取地点启动火灾手动报警,检查单位火警处置情况。同时,对照消防控制设备报警记录,检查每次设备报警,单位启动“5.30.60”火警处置机制情况,推动单位开展常态化演练,不断加强火警应急处置能力。目前,全市538家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单位到达了处置要求;茉莉餐厅玉函银座店、山东师范大学等6家单位按照“5.30.60”火警处置机制有效处置了发生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