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火种在南京点亮 爱迪生是南京科学社社员

12.04.2016  08:50

  □金陵晚报记者 王婕妤

  在《科学的南京》被评为“南京传世名著”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科学火种竟然是在南京点亮,并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世界。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大部分在南京开始科学事业,开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时代,而他们著成的《科学的南京》是第一部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打量南京的文集。上周六晚,在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邀请下,地方史专家邓攀为该著作展开了一次线上导读,解读这部诞生于南京市文德路和花红园交会处的文德里70号文德里村小区的传奇书籍,也讲述了南京这座城市与科学的渊源。

   《科学的南京

  简介

  《科学的南京》一书于1932年面世,全书收录了11位作者的13篇文章,代表作有:竺可桢——《南京之气候》秉志的——《南京之自然史略》赵元任——《南京音系》张更——《雨花台之石子》林刚——《南京木本植物名录》谢家荣——《钟山地质及其与南京市井水供给之关系

  以科学的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动植物、方言等,语言别开生面,内容令人信服,不少论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成为反映南京风貌的重要文献。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论著不仅是严谨的科学著作,更是一篇篇行文优美的散文大作,值得细读和珍藏。

   “科学社”中国科学火种在南京点亮

  如今算起中国现代科教城市的排名,南京也被认为仅位居北京、上海之后。“南京的两院院士现在应该是87名,远远高于排名第四的城市,部属省属科研院所也有100多所,高校40多所,学生80多万。”然而南京科教中心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南京成为民国首都之前,就已经确立了中国科教中心的地位,“标志就是中国科学社和‘国立东南大学’的成立。

  邓攀介绍,如今的中科院很大程度上承启了当年南京“中央研究院”的衣钵,“而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个民间的学术团体,但规格很高,在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前,是中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全国政治、商界、学界的领袖人物,包括蔡元培、梁启超都是他的董事,黎元洪都是他的赞助社员,爱迪生都是它的荣誉社员,自从中国科学社成立起,就对它非常关注。

  当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回国后选择南京为大本营,皆因为南京当年的科教氛围浓厚,“南京当时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省立第一农校等,科教技术好,科研氛围浓。”邓攀介绍,于是当年任鸿隽等9位发起人回国后就选择南京作为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开始科学事业的地方,开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时代。

   电视”叫法在此确定

  而在中国科学社成立之前,任鸿隽等9位发起人就办起了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科学》。“科学社成立就是围绕科学杂志,为了使科学杂志办下去,办得更好。《科学》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就相当于英国的《自然》杂志,美国的《科学》。”邓攀解释,当年杂志的投稿作者,很多都是各个学科的创始人,奠基者,“1948年评选首届中央院士很多人都是这本《科学》杂志的作者。

  这本《科学》杂志,可谓是中国科学的推广者,“当年杂志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科学名词的鉴定,如今诸多名词发扬光大,就是因为《科学》杂志走进千家万户,并正式得到现代的公认。”在此之前,中国将这一门学科大多翻译为“格致学”,《科学》 杂志统一了科学的名词,“‘科学’、‘电视’、‘化学元素表名称’都是在此确定。”

  而《科学》杂志在书刊的排版上也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完全按照西式横排,西式标点,是中国人阅读习惯的革命。

   传教士语言大多是南京话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因为首都建设的需要,他们发现一个大问题:记载南京之书殊多,但常见的都是夸美风景、详叙古迹,却几乎没有记载其自然环境、地质构造、水石成分等基本情况的文献以作参考。“很多还要依靠外国人写的书,这被他们视为耻辱。”于是中国科学社社员站了出来,将中国人创办的《科学》杂志所刊登的有关南京的论文汇编为一册,全面地介绍了南京的地质、地理、自然等相关情况,以供参考。

  内容包括竺可桢的《南京之气候》、秉志的《南京之自然史略》、林刚的《南京木本植物名录》等13篇著作,语言别开生面,内容令人信服,是反映南京风貌的重要文献,其中大部分论著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其中,《南京音系》是赵元任凭借少时在江南高等学堂三年预科的求学记忆,再加上1927年在南京调查南京话发音记录,结合耶稣会传教士的书籍而著成,“当时南京话作为明清时期官话,西方人对南京音南京话很有兴趣,传教士语言教材很多都是以南京话为基础。”邓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