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一条虫子“吃”出亿元大产业 | 强国小康路②

30.07.2020  22:02

  编者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心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这一历史目标,江苏人民砥砺前行,一路奋进。

  扶贫征途,一个也不能掉队;小康路上,一个也都不能少。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强国小康路”专栏,聚焦江苏重点帮扶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展现江苏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动力和活力。

  新华网南京7月30日电(虞启忠)眼下,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连云港灌云县地处江苏北部,经济相对欠发达,曾经是江苏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之一。“十三五”以来,灌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相关精神,在江苏省委驻灌云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倾力帮扶下,大力推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紧盯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经济薄弱村转化两大目标发起总攻。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8万元的省定标准,截至2019年9月底,全县9.79万名低收入人口已经全部脱贫;11月底5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完成新“八有”建设,圆满完成“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坚持“就业+产业+兜底”一体化发展理念,小康路上,灌云县人民用数据树立了决心和信心。

  哑巴青年“小马哥”的“幸福密码

  走进灌云县同兴镇灌云台宏服饰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缝纫机的工作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戴着口罩不停地赶着订单。聋哑人马成柱熟练的将一件件成品运动服打包、入库。

  “小马今年37岁,老婆也是聋哑人,成家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因为夫妻俩没有太多文化,语言沟通又有难度,所以他们不能像常人一样出远门打工挣钱,家庭负担很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灌云台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东荣说,自从2018年灌云台宏服饰有限公司落户灌云县同兴镇,马成柱夫妻俩就一起到扶贫车间上班。

  廖东荣也是灌云县人,原本在广州、苏州等地开办服装加工厂,后来因为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她便和丈夫一起回家乡创业。“公司长期接上海总公司订单,以做出口欧美国家的运动服、瑜伽服为主,订单不缺,产能却受限制,刚好看到同兴镇建设扶贫车间,标准的厂房、完善的服务和配套,所以一期拿下三千多平方米搞生产。”企业落户生产,解决了本镇乃至周边乡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困扰,也解决了妇女因孩子老人不能外出上班的麻烦。

  “虽然他是聋哑人,但年轻、好学,又肯吃苦,人又热心,所以大家都喜欢叫他‘小马哥’。” 廖东荣说,“小马哥”很勤快,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现在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老婆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他说两个孩子要抚养,两位老人60多岁还在家种地,所以他们夫妻俩要趁年轻多干点,加油赚钱。”据了解,灌云台宏服饰公司目前拥有优秀缝制职员近百人,录用了十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

  扶贫车间,让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敲开了就业致富门。

  “建设扶贫车间,就是为了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贫困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不用颠沛流离,也可以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灌云县政府扶贫办副主任邱伏兵说,这一典型做法已经在全县其他各乡镇推广,为灌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目前,灌云县已建成34个扶贫车间,吸引了一批像廖东荣这样返乡创业的经营户和招商来的外地企业进驻,就近吸纳低收入户就业696人。扶贫办每年开展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四年培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1224人,获得人社部门颁发技能证书的796人,获证人员转移就业率97%以上,真正发挥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2019年底,全县通过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脱贫的低收入人口15982人。

  当我们走出灌云台宏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时,“小马哥”突然兴奋地跑过来拦住我们,他用指尖飞快的在手机上打下一串文字递给我们看。“虽然我们夫妻都是聋哑人,但万幸的是,我们的两个小家伙都是健康的。老板很好,给了我们在家门口上班的机会,还能兼顾孩子和老人,我们一家都很感激她!有了这个扶贫车间,有了廖老板,我们全家有了奔头,我们不怕苦,多挣钱!”通过手机打字,“小马哥”说出了埋藏在他心底的“幸福秘密”。他冲着老板廖东荣竖起大拇指,脸上洋溢着灿烂、满足的笑容。

  一条虫子“”出了10亿元富民大产业

  富民、富村,根本在产业。产业扶贫能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稳定脱贫。近年来,灌云特色产业扶贫的脚步,走的稳,走的实,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放大。

  豆丹,灌云产业扶贫的特色之一。这条曾经危害大豆的“害虫”,在勤劳、智慧的灌云人手中变“”为“”,“一条虫”变成“一条龙”,2019年全年豆丹产业交易额近10亿元,成了当地农民脱贫奔富的大产业。

  “看,这里有一条!还有这里,这里!哇!它居然一动不动,还蛮可爱呢!”在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豆丹文化产业园豆丹养殖大棚里,几个“90后”的姑娘小伙新奇地翻开大豆叶寻找豆丹,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商量着配啥音乐发抖音,对这些肉呼呼的大青虫没有丝毫惧怕。

  “白天是它们睡眠时间,它们晚上才开动利齿享受新鲜大豆叶呢!”豆丹养殖大户孙步梅介绍说,豆丹,即豆天蛾的幼虫,以吃大豆叶为生,可谓是大豆的天敌,典型的农田 “害虫”。

  “这些虫子对环境和食物挑剔的很,有一点点农药,立马死给你看!把新鲜的大豆叶摘下来给它吃,宁愿饿死!如果给它吃转基因大豆叶,直接绝食而亡!”孙步梅说,豆丹虽是害虫,但其肉浆却无毒无害,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高蛋白食物。起初,当地农户为了除害,将豆田里的豆丹捉出来,烧成土菜,此后,豆丹逐渐走出农村,成为各大餐馆常备菜品。

  “豆丹受热捧后价格一路攀升,4月中旬刚上市时价格高达900元一斤。”孙步梅说,作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这道昔日的田间土菜,已经成为很多普通人家吃不起的“高价菜”。

  伴随着豆丹市场价值不断被挖掘,村民们发现,种大豆一亩收成不过千元,而养殖豆丹的价格则远超大豆,一亩大豆田所养的豆丹,收入可超过万元。“种豆不为得豆,而为豆丹”,豆丹致富钥匙就此被当地人找到。

  “目前以餐饮带动,灌云豆丹已经形成了养殖、销售、加工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小豆丹成了富民大产业。”侍圩村村支书侍军说,侍圩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 2017年村委会利用省财政拨付的29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开始建设豆丹文化产业园,从村民手中流转了900亩土地,引进股份合作公司大面积养殖豆丹。“整个项目实施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形式,侍圩村土地合作社和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农民采用土地入股,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村集体在合作社中持有主体股份,确保村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流转土地的租金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业园用工优先使用低收入户,不但解决了建档立卡户脱贫问题,还有几个建档立卡户脱贫后加入了豆丹养殖行列。”

  灌云豆丹已经获得中国地理标识产品,养殖技术更是有了“灌云标准”,这深深吸引了县内外的养殖户。随着豆丹营养价值不断被发掘和养殖技术不断进步,灌云也成为豆丹仔最大输出地,带动海南、山东、安徽等省和江苏省内的泰州、盐城、徐州等地的豆丹养殖。

  围绕一条小虫,灌云县打造起一条龙产业链。由灌云县农业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近年来,灌云县规模以上养殖户都超过300户。今年全县养殖面积约20000亩,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养殖(人工)面积、露天养殖各7000亩,县境外养殖面积6000亩,总面积比往年扩大30%左右。

  借助产业扶贫,灌云省定经济薄弱村在脱贫奔富的道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后发先至。

  灌云县南岗镇岗东村位于江苏省灌云县的西南部,人多地少,作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岗东村2017年末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全村718户3759人,年人均收入仅105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441人,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

  2018年4月,江苏省委驻灌云帮扶工作队进驻岗东村。扶贫工作队突出精准扶贫导向,直接瞄准“增收”和“产业”,着力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品牌、拓展互联网经济,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销路,形成了“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岗东模式”,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致富齐发展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截止到2019年底,岗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0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5800元,增加了50%;村集体收入2019年达到了115万元,增长了2200%;2017年底的171户建档立卡户目前已经全部脱贫,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6500元。

  特色产业扶贫的另一典型案例是,在江苏省委驻灌云帮扶工作队大力支持和帮扶下,芦蒿产业在灌云县得到了稳步发展。目前,灌云县芦蒿种植面积3.5万亩,主要分布在南岗等乡镇,年产芦蒿8万吨、产值4.5亿元,亩均效益9000元左右。芦蒿产业已经成为灌云县的蔬菜主导产业,为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全县芦蒿种植农户达5000余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人均收入2万余元,户均8万元左右,带动4000余户低收入农民实现脱贫。芦蒿种植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成为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灌云芦蒿已经进入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武汉、合肥等南方大中城市。

  从小乡村到大都市,灌云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和成果不断丰富,产业脱贫致富的好声音、好故事不断传来。

  “防贫有兜底,乡村变美丽,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

  “这是给您打款的凭据,您安心养病,我们会经常随访您。”灌云县太平洋保险公司调查员王春雨在下车镇林庄村一个农户家中,将防贫保赔付的打款流水记录送到了村民徐某手中。

  林庄村建档立卡村民徐某离婚后一家4口人,13岁的儿子和两位6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主要靠徐某在当地工地干活收入维持。2020年5月,13岁的孩子突然被查出白血病,短短几个月内各种医疗报销后自费金额达88200.54元,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地迟迟没有开工,这对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接到线索后,灌云防贫保办公室立马启动防贫救助。经过严格审核、审批,在完成农村大病保险报销外,防贫保办公室将30600.27元救助资金很快就打到了徐某的账号中。

  目前,灌云县所有低收入户都已经脱贫摘帽。随着脱贫攻坚接近尾声,防返贫成为扶贫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为防止脱贫户因灾、因病、因学再返贫,2020年1月1日开始,灌云县扶贫办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设立“防贫保”专项保险科目。利用县财政专项兜底资金,对全县8.3万名贫困人口进行防贫保险。为此,灌云县还专门成立防贫保领导小组,有专门办公室完善政策、细化操作,扶贫办和太平洋保险公司都有专员对接,确保该项目做实,应保尽保,应赔尽赔。

  像王春雨一样的防贫保专员,太平洋保险公司有七八个。他们每天从医保处调取大数据,对照是不是建档户,然后再下乡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四看一核一评”流程,再严格公示,申报发放。“公司每天都要对我们工作进行考勤考核,每周都要上报统计报表,确保全覆盖不遗漏,全流程都由我们保险专员和有关部门对接,虽然辛苦,但能为这些建档立卡户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再增加一道保障,防止他们返贫,这样做还是有意义的。”王春雨说。据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核实赔付6例,总金额5.5万多元。

  除了防贫保,灌云县还有很多“硬招”筑牢防止返贫保护墙。

  据灌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茆庆富介绍,“十三五”期间,除了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以及扶贫小额信贷、职工技能培训等政策外,灌云县还创新出台教育救助,对低收入家庭孩子新升入高中(中专、中职)、大专、本科学校学习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救助,四年救助1996人,发放救助金352.3万元。健康救助,全县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承担部分由财政全额兜底,四年共拨付兜底资金6246.43万元。“事实孤儿”生活费救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村“事实孤儿”每年给予1000元生活救助,四年救助1593人次,发放救助金159.3万元。对全县低收入户住房情况进行普查,对确定为危房的,应改尽改,低四年共完成2283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危房改造,收入户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灌云县还组建精准防贫工作办公室,分类设置精准防贫办法,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按照9000元标准设置防贫预警线,对低于预警线的农户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实施定向跟踪。同时设置防贫保障线,对人均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人群,纳入防贫范围,给予医疗特别救助、教育特别救助、灾害特别救助等帮扶举措,同时常设“精准防贫保险”,筑牢防贫“保护墙”,确保高质量脱贫,杜绝返贫现象发生。

  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经济薄弱村的转化之下,各类民生帮扶项目纷纷落地,让灌云城乡活力满满。整体规划、整体推进,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乡镇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6年以来,全县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595公里,农村交通路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乡村道路显著改善。四年来,新、扩、改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69个,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校安工程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合力逐步显现。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画卷,在灌云县越来越浓墨重彩。

  “前些年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很严重,年轻人愿意回来的很少。近年来,大学生、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有知识、有见识、懂经营的人才回流农村,正汇聚成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灌云县政府扶贫办副主任邱伏兵说,“只要肯奋斗,日子一定越过越好。村民们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里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找对了。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