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人财地”,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已有一年时间,我省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如何?10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就年初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3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4件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在听取有关部门对当前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的推进情况介绍后,省人大代表们补充建议,要在激活“人财地”活力上找到更多落实办法。
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是走在全国前列。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谢润盛在督办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发展繁荣乡村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乡村面貌和农村民生持续改善;10项重点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均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既定部署安排,心无旁骛抓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各关键节点任务。”谢润盛表示,将在推进规划实施、健全政策体系、培育示范典型和完善推进机制上加大力度,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5家承办单位,通报了各相关工作进展和建议办理情况。参加督办的省人大代表均表示满意,并结合调研和各自工作实际提出补充建议。
“我作为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作为曾做过‘三农’工作、对农民及农村工作有感情的代表,提出了‘重视乡村振兴中的科学规划引领’的建议。”省人大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说,他提出的建议在中央文件中有要求、有部署,在我省贯彻实施意见中有安排、有举措,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有行动、有成效,今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询问,各方都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对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我倍感振奋、信心十足。”
李如海也表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解决,“比如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怎么用”。他说,应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多听听群众的反馈,多关注群众的感受。
省人大代表、常熟市常福街道中泾村党委书记范益民的建议,也与“人、财、地”有关。今年是他任职第20个年头,结合长期基层工作经验,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化政府政策的3条建议:注重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城市下乡人才”提供配套生活设施与公共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用房”建设政策有效落地;推进农村老宅基地整治,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政策支持。
对各承办单位的办理,范益民表示,“方向明确,措施有力,本人比较满意和认可。”他接着补充道,政策实施关键在落实,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年,有的文件仍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存在问题,“好政策如果没有落地的话,文件就是放在箱子里,老百姓就感受不到。”他建议,要把政策化为群众能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有了规则没有细则”。
省人大常委会农委主任吴沛良听后表示,两位代表的建议实际上也反映出此前调研中一些普遍共性问题。“我们的乡村振兴调研中反映出49个方面的问题,涉及24个部门。这说明在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新型经营主体,让基层干部、人大代表以及老百姓感受到这些好政策、提高获得感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政策如何更好落实到基层,省人大代表、扬州毕善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宝应县子婴河特种水产研究所所长夏晴也有话要说。她此前建议,要加快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以解决乡村面临的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等问题。此次督办会她进一步提出,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具体落实还需党委政府重视和政策更多倾斜。“比如我所在的夏集镇,交通比较便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现在虽然做到了‘绿水青山’,但和‘金山银山’还有距离,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要加快。”
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震宁在督办会结束时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多听听方方面面的呼声,找到我们工作当中的薄弱环节和需要着力的地方”。他建议,下一步战略实施中要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区分村(居)的资源禀赋、地域差别,率先形成以村(居)为单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等不同指标在内的评价考核标准,切实做到系统化,全面反映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情况。
本报记者 陈月飞
标签: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