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滨海新区土地全托管农民齐叫好
15.05.2015 13:45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土地全托管催生了一批创业者。范堑村许银生去年小试牛刀,他用自家有大型拖拉机和承包的车口条件,流转土地54亩,在家门口获得了比打工来得容易的收入。滩河村7组村民季福林是个种田的好把式,也是善于经营的创业者。当他了解到滨海新区有7个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他就动起了脑筋。他主动与各农场主联系,做起了集中商品供秧的生意。他把自家的10亩多责任田全部用来育秧。5月13日,笔者在滩河村7组季福林家责任田看到,老季已经将田块整理完毕,10多吨营养土已经精心准备完毕,18日就将中稻落谷,做成的秧苗可供应1200余亩稻田移栽,秧苗供应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每亩价格在150元直接送到土地托管主体的田头。笔者看到镇农技人员鞍前马后,到田头指导技术,及时将政府配送的药剂送到老板手中。
谈起全托管的好处,富港村党支部书记王琪峰如数家珍。一些村民因为在外打工无心无力回家种田,少数土地面临抛荒的境地,土地全托管后,解决了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的难题,一些年纪偏大的村民在保留他的责任田权利后流转给老板拿到流转金,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关键的是土地流转还增加了村营收入,对控制秸秆焚烧也起到关键性作用。王琪峰如是说。
土地全托管还催生了一批农机大户,承包420多亩土地的王小龙和李海群,原来2人在外合伙做工程,他们认为现在建筑工程不太好做,利用自己的农机作业技术想从事托管,与村达成土地流转协议。今年一开春,他们就向镇农机部门申报,购买由财政补贴的5台套大拖拉机、插秧机以及粮食烘干机。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新增各种农机具39台套。
土地托管还使粮食加工得到延伸。落户沿口村的大米加工企业缪卫东瞄准土地托管,利用村办企业原有厂房投资450万元从事米业加工。角斜村飞滩粮业新上设备扩产扩销,做大米业。
滨海新区农村工作局负责人说,去年在全区培育了5个主体,市、县、镇政策扶持下,今年一下子有22个主体从事托管,合同一定5年。可以说这些由种粮大户发起的“土地托管”,保留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关键的是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从大的概念讲,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粮食生产安全。
作者:康传广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5.05.2015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