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发出引才集结令 推出“天目湖英才榜”
溧阳,这座山水之城,正致力于让人才和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底色。从聘请“星期天工程师”到率先引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从对接江苏省产业研究院、以色列顶尖国家级创投公司优茨曼集团,到推出“天目湖英才榜”升级版,溧阳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聚才、爱才、用才,共同勾勒溧阳乡村振兴的大美蓝图。
集聚“高精尖缺”,产业人才给力高质量发展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兴起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一个个“重才兴业”的生动实践接连上演。紧扣先进制造经济、高端休闲经济、现代健康经济、新型智慧经济发展,溧阳集中资金资源更大力度引育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为“四大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对引进人才进行特殊补贴、创业支持,并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准确把握人才发展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创新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平台载体,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海内外顶尖专家团队来溧实施的重大创新创业项目不定框框,不设上限,全力提供支持。
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园区,成为溧阳的人才聚宝盆。其中,不满30岁的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凡,曾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称号,他带领团队在硫化物固态电池方面取得进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可大幅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溧阳通过搭建原创技术与产业的桥梁,积极布局高端产业化项目,在新型储能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在储能领域成立了一批初创企业,涉及关键材料、储能器件、制造装备等,和西门子公司联合成立溧阳工业4.0动力电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溧阳天目先导科技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度1.2亿元,正在扩大产能,开始对下游企业供货。
多点发力,专业人才凤还巢
擦亮生态底色,搭建人才平台,近年来,溧阳市通过矿山整治、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区域治污一体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美意田园行动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变成吸引创新优势和创新力量的引擎。
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李烨华是一位植物学专家,回乡创办益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规模化人工繁殖天敌昆虫,以虫治虫,以此来控制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问题。目前已经建成瓢虫和智利小植绥螨两条生产线,年产值近200万元。她说:“有政府的扶持帮助,有各部门高效的服务,3至5年后,我们公司一定会成为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天敌繁育基地,为农户提供病虫害防控一站式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
竹箦镇余桥村党总支副书记朱蓉是一名英国留学生,回到家乡当上一名村官。她牵头成立“余桥村爱心之家”,为妇女就业牵线搭桥。据了解,全市有万余名像朱蓉这样的各类人才活跃在农村和农业领域。
针对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溧阳在全省首创差异激励政策,增设“基层岗位”和“学历”专项绩效奖。每年市财政追加1000万元预算提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创新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上沛卫生院外科医生谢一峰在实施绩效考核后,每个月多收入2000元。溧阳市卫健局副局长冯伟民欣喜地表示,城区报名去农村的人多了,农村想要调往城区的人少了,申请医学学历提升教育的人多了,不少人主动要求到农村边远地区去工作。
扎根乡土,创业人才激发乡村活力
从外地来溧阳投资的溧阳花居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晓羽,被溧阳的自然环境和人才环境吸引,引入策划、经营、研发等专业人才团队来到溧阳牛马塘,从村庄环境到产业定位,再到经营实体运作,都由专业人才统筹规划、量身订制。目前,其精品民宿“曹山花居”已建成开业,中国地瓜村建设也初具雏形,7个村民“一户一品”项目建成开业,60多名村民在村里上班。“五一”期间,有1万余人来到牛马塘观光旅游。
淳朴整洁的屋舍道路、生动趣味的喷画墙绘、清新文艺的民宿庭院……青山、碧水、田园、人家,牛马塘恬静悠然,诗意闲适。村民王岳彪是“阿爷地瓜酿”的“掌柜”,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听说村里发展“一户一品”,就回乡和花居公司合作经营“阿爷地瓜酿”,每年工资收入8万元。他说, “村庄变美了,不用出门就能挣钱。”
乡村振兴给溧阳乡村带来巨大“蝶变”,涌现出社渚镇、李家园、牛马塘等一大批“一村一品”特色镇村,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去年,溧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10万人次,实现农旅收入37亿元,带动5.2万农户增收。(蔡炜 朱跃芳 张宇熠)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