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部分黄砂码头关停近半年后又恢复经营

28.03.2016  08:42

  在南京市黄砂码头环境专项整治中,溧水区将16家黄砂码头全部关停,并于去年6月率先通过整治工作验收。然而,停业半年左右,该区部分黄砂码头便恢复经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管部门对此持默许态度,称新码头尚未开建,市场需求及社会稳定让管理者很为难。

  黄砂码头沙尘又起

  老百姓盼政府来管

  近日,本报读者热线(025-84701119)接到读者反映,溧水区秦淮河流域“黄砂码头死灰复燃,政府不闻不问”。3月24日,记者前往溧水区实地采访。江宁与溧水交界处的乌刹桥边,就有一个黄砂码头。两艘船靠在码头边,几辆载重卡车正在装货。孙老板指着一艘船说:“2100吨。我这里天天有黄砂,你们什么时间要都行,晚上需要加班就加班。”除了零卖黄砂,他也往混凝土搅拌站送货,有时一天送一两千吨。记者问,去年是否停业过?“停了几个月,我还不是又开工吗?”他反问,“我什么证都有,当时说我不符合规划,让我停掉。如果换位置,我也服从规划,但政府码头造不起来,也将就让我们搞(码头)。

  秦源热电有限公司附近的码头,三层楼高的“黄砂山”一座连一座,“”间停着载重卡车,水边一溜排开4台吊机,与孙老板的码头一样没有防尘网。看大门的李师傅说,码头有4个老板,场地估计有二三十亩,能堆20多万吨砂石。一位自称天天到码头打牌的施姓村民说,去年11月底吊机就重新装起来了,讲不许卖砂,但谁来查?盼着有人来管管。

  沙河桥旁的房子上,挂着“少一丝尘埃,多一片清洁”的大红横幅。站在桥上望去,树丛中吊机的长臂清晰可见。从桥旁宽仅四五米的路进入沙河河东村,经过十来户人家,便是南京新河东砂业有限公司和溧水区锦绣砂场的码头。扬尘中,一辆装满黄砂的卡车吃力地倒车、拐弯。屋前菜地忙碌的黄大妈扯着嗓子对记者说,码头生意做得大,老百姓天天吃灰,夏天也不能开门,车子过去,房子抖、门窗哗啦啦响。

  管理者心知肚明

  有利益需求难关停

  曾关停的黄砂码头又扬起漫天沙尘,老百姓巴望着有人过问,这一情况管理部门是否了解呢?

  出乎记者意料,溧水区地方海事处负责人张国根大方承认:“有4个码头自动恢复经营。”他说,去年整治的16家黄砂码头中,12家无证的直接取缔,另外4家有证但不符合规划,被关停等待安置、整合。对照整治要求,区内目前确实不应该有黄砂码头在经营。

  既然如此,为何这几个码头“死而复生”?张国根答,区里黄砂需求一年有480万吨,如果改在江宁的码头卸货再运至溧水,每吨成本至少增加10元,再加上江宁的码头也难以承担溧水几百万吨的装卸量。现在恢复经营的4个码头,本身投入大,黄砂销量占全区60%以上,而且经营户们都跟混凝土搅拌站有供货协议,完全停业的话,有违约损失。“现在新码头还没建起来,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在对环境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只能这么做。”他又补充道,“这些经营户目前也只是少量进货,勉强维持业务,他们也明白做不长久,新码头建起后生意立马要关掉,现在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张国根所说的新码头,是该区规划建设的一南一北两个码头,位于洪蓝镇的进度快些,在做开工准备。张国根说,建码头选址拿地很难,建设过程又受到水位等因素影响,仅工程建设就要一年多,还要办各种手续,还可能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建成时间难以估计。

  因为新码头建好还要较长时间,溧水区交通部门也曾向区政府、市主管部门提出困难,不过,张国根说“政府的重大决策有前瞻性、有道理,作为基层部门要积极响应”,所以黄砂码头全关了。

  担心被举报

  不如尽快拿方案

  南京每年黄砂需求量约5000万吨,均由水路运输再通过黄砂码头中转上岸,催生大量黄砂码头。2014年9月,该市即布置黄砂码头专项整治,责任主体是各区(园区)政府,完成时间是去年4月底,随后要进行长效管理。去年1月19日,该市又专门发布《通告》,明确提出推动沿江及内河岸线景观和环境建设,全面清理取缔无“港口经营许可证”的码头,搬迁整合不符合规划的有证码头,对符合规划的有证码头推行生产作业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经营。纳入整治的有69处沿江、91处内河黄砂码头。

  根据南京市航运(港政)管理处去年工作总结和今年工作计划,溧水区、化工园区和栖霞区(八卦洲、栖霞街道)黄砂码头整治已完成考核验收,全市黄砂码头整治今年将继续推进。记者了解到,除溧水出现整治后的回潮,其他区也碰到补偿等难题,推进难度不言而喻。

  对悄悄复工的黄砂码头,张国根坦言:“最怕有人举报。如果有人举报,肯定要去查,但查了以后呢?我们也就十来个人,不可能看在那里。”他反复对记者说,左右为难、执法压力很大。

  “为保护环境而开展专项整治,出发点是好的,但各地情况不同,如果‘一刀切’完成整治,之后又死灰复燃,无疑令政府陷入尴尬。”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副主任笪素林分析,“溧水黄砂码头整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重了问题。但是,无人举报就不监管的做法显然不妥,睁只眼闭只眼、装糊涂、说无奈,只会削减政府的公信力。有关部门应正视问题,认真评估前期整治工作和目前暴露的问题,尽快拿出一个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