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构建新型农村广播网
毛坝镇44个村中已有36个村实现了小喇叭“村村响”全覆盖,其余8个村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图为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安装小喇叭。廖建军 摄
“乡亲们请注意,小喇叭开始啦!现在播送春茶采摘及茶园管理事项……”3月27日中午12点,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夹壁村村支书谭世高准时坐在广播台前,向村民们播发资讯。
农技知识、惠农政策、信息资讯……有时也会插播本村服务信息,如通知新农合缴费、组织村民文艺演出等,夹壁村小喇叭里的内容丰富多彩。
“毛坝镇的小喇叭‘村村响’工程启动于2010年,当时夹壁村为唯一试点村。2015年,毛坝镇开始大规模建设,目前全镇44个村中已有36个村实现了小喇叭‘村村响’全覆盖,其余8个村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毛坝镇党委书记曾维权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毛坝镇小喇叭“村村响”工程已经运行6年,以夹壁村为代表,这种新型农村广播网唱响了主旋律,凝聚了正能量,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村民致富的“引导员”
毛坝镇是湖北的产茶大镇,现有茶园面积11万余亩,茶叶是当地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村村响”在夹壁村的铺开,小喇叭定时播放茶苗、茶叶销售信息,传播茶叶栽培技术等知识,成为指引村民致富的“引导员”。
谭世高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农户种植茶苗都是跟风式,别人种什么自己就跟着种什么,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不过问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果有时病害严重,有时市场行情不好,影响收益。如今,村委会经常通过小喇叭播放茶苗栽培知识和市场行情,什么茶叶走俏,怎样进行茶园通风道管理,如何防治茶叶常见病虫害……“比请个农业技术员还管用!”夹壁村村民赵德轩感慨。
此外,针对茶叶采摘高峰期,小喇叭定期发布用工信息,为全村闲散劳动力短期就业提供平台;针对茶叶销售,小喇叭定时发布镇里11家规模茶企的茶叶收购价格,茶农们据此选择茶企销售鲜叶。据统计,夹壁村小喇叭“村村响”运行6年来,已播送茶叶销售市场信息近2万条,既繁荣了全村经济,又让茶农得到实惠,赢得了民心。
应急避险的“救生员”
“小喇叭连万家,关键时刻全靠它。”这是在夹壁村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小喇叭在灾害天气或发生其他突发事件时所起的作用。
2014年9月2日,一场暴雨袭击了夹壁村,2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98.3毫米,突如其来的山洪威胁着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凌晨2点50分,谭世高见势不妙,赶忙跑到村广播室,通过小喇叭将山洪暴发的消息广播出去,并通知地势低洼和河谷一带的村民紧急转移。经过一整夜的紧急救援,天亮清点人数时,全村439户村民全都安全转移到地势较高地带,无一人伤亡。
谭世高说,“村村响”开通后,明显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强度。过去,发个通知,打手机没有信号,村干部要来回跑,辛苦不说,还不一定碰得到人;现在一广播,全村人都知道了。“一旦遇到灾害天气或其他突发事件,小喇叭能迅速发布预警信息,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小喇叭成了村干部工作的好帮手。”
乡风文明的“宣传员”
据谭世高介绍,为用好小喇叭,夹壁村建立起严格的日常播出管理制度,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每天播放3次,每次都要填写播放记录,确保播放工作常态化。据统计,近年来,夹壁村利用小喇叭开展农技讲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宣传等1万多次,给农民带来了极大方便。
“我最爱听农技讲座,最近一段时间常听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受益。”村民石正术平时没事就爱坐在门口听广播,他说,年龄大了,视力越来越模糊,看书、看电视都很困难,广播成了他获取信息的最佳工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收听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法规政策、安全常识。
除了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村响”还为村民们搭建起一个文化“大舞台”。每天晚上,小喇叭都会播放一些深受欢迎的相声小品、爱国歌曲,村民们已经习惯每天晚饭后听到这些文化节目。
如今,夹壁村家长里短的争论少了,跟着音乐跳广场舞的多了,乡邻间和睦起来,村风也变得更加文明了。 (汤广花)
■短评
接地气才能得人心
□岩松
当今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网络的普及延伸,也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但是,农民还有获取身边生产、生活信息的需求,有引导身边社会风气移风易俗的需要,尤其渴求种植养殖技艺的传授。这些是信息海量传播时代农民文化生活的一大短板,利川市毛坝镇村村唱响的小喇叭,为他们下了一场及时雨。
毛坝镇小喇叭“村村响”工程的亮点,体现在镇党委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这既是履行党委职责,也是善于运用媒体服务中心工作的新举措,因时、因事、因人、因地地做好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间的桥梁纽带工作。
小喇叭既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原汁原味”地解释给群众,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成为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的“喉舌”。小喇叭虽小,当他们和镇党委的声音,和村里群众的生活安全密切联系在一起,就能弥补“大喇叭”起不到的作用。
在信息社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与多媒体多元共存,信息获取实现了便捷化、平等化,但无论哪种传播形式,接地气、有人气都是检验传播效果的基本要求。小喇叭“村村响”工作将眼光下移,用了农民群众喜欢和普遍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对新闻舆论工作“走转改”、接地气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