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初次问世在南京书中出现的南京方言多达40余例

04.02.2016  13:33

  交汇点记者徐昇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插画

  说起活泼伶俐的猴子,人们会有一种亲切感,一口就能报出关于猴的好多成语:猴年马月、轩鹤冠猴、五马六猴、沐猴而冠、猕猴骑土牛……而南京人对猴子的感情,还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分不开。《西游记》最早就是在南京校订问世的,书中出现的南京方言多达40余例。南京历史上有不少与猴有关的故事。交汇点记者徐昇

  今年6月恰逢“猴年马月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猴谐音“”,取意吉祥,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子的成语、俗语、歇后语。

  中国人常常用成语“猴年马月”来形容事情遥遥无期,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其实,“猴年马月”是真实存在的,指的是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12年就有一次。根据农历算法,对应到人们熟知的公历,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就是猴年马月,共计29天。

  在我国,用十二生肖纪年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二生肖不仅被我们的祖先用来纪年,而且还用来纪月、纪日。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阴历正月,冰天雪地,很少有动物活动,唯有老虎出没山林觅食,所以人们把正月定为“虎月”;二月春暖,小草初绿,兔子活跃,叫“兔月”;三月多雾,有了雷声,神龙显现,叫“龙月”;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叫“蛇月”;五月草长,人欢马叫,谓“马月”。

  “马月”年年都有,猴年则是12年一轮回,也就是说“猴年马月”12年就有一次。专家表示,古时人的寿命相对短暂,甚至很多人活不到40岁,12年的时间可以视作人寿命的三分之一,对于古人来说已是相当漫长,所以用“猴年马月”来指实现某件事或某个目标需要的时间特别长、很难达到。

  猴成语最早出自《诗经

  有关猴的成语,最早的要数《诗经》中“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意思是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对于小人,应教以善道。此外还有沐猴而冠、猕猴骑土牛、杀鸡骇猴、轩鹤冠猴、猿猴取月、土龙沐猴等。

  成语“朝三暮四”,说的也是猴子。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不足了,他想限定猴子的食物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老人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一个个趴在地上。“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在中国古诗里,猴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最为流传的应该是李白的那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啼,已经成为古诗的一种意向,颇为有趣的是,猴子活泼,但猿啼浸染了浓浓的思乡之感。古诗里的猿啼,合着水墨渐远的意境,掠过一丝惆怅。

  说起来,猴子虽然贵为人类近亲,还有齐天大圣这个全民偶像,可有关于猴的好词却屈指可数,算是十二生肖里的“困难户”。不过,好在毛主席诗词里有一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玉宇金猴”这个词,不但看着喜气,也很正能量。

  文学作品中常有猴的故事

  涉及猴的赋、笔记小说、长篇小说有不少,除了家喻户晓的明朝小说巨著《西游记》,三国东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西晋著名诗人傅玄的《猿猴赋》、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小说名家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等书中,都有过关于猴的描写和故事。

  《搜神记》载:“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这只白猿能够将射来的箭一一打掉,而且还在笑。当神箭手拿起弓时,白猿自知不妙,抱树而号。

  我国古人对猴子的观察是相当仔细的。三国时东吴有个叫万震的人写过一部《南州异物志》,其中有一段说:“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鸣自呼,身如猿,犬面,通身白色,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四尺余,反尾度身过其头。视其鼻,仍见两孔,作爷向天。其毛长,柔细滑泽,色以白为质黑为文,视如苍头鸭。肩边班文集十余皮,可得一蓐,繁文丽好,细厚温暖。”透过这段文字,猴的形象跃然纸上。

  《西游记》首次印刷在南京

  说起猴子,很多人就会想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一部以猴子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与南京也有着不解之缘。吴承恩是淮安人,曾多次来南京参加乡试,并最终在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国子监就读。《西游记》初次正式印刷,也是在南京。现流传最早的刊本是金陵世德堂本,序的作者陈元之也是南京人。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迁居南京,以卖文为生,后来又就读于南京国子监。此前的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承恩就已经完成了《西游记》初稿。这部长篇神魔小说以唐玄奘取经故事为题材,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书中奇幻的神话故事,使人叫绝。

  来南京生活后,吴承恩又不断修改《西游记》初稿,却在很长时间内找不到出版商。直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才有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名字出版,这也是现在能见到的《西游记》的最早刻本。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

  吴承恩在南京前后待了不少年,耳濡目染之下,带有浓郁特色的古代南京方言自然就成为《西游记》作品中的语言素材。根据研究,该书中出现的南京方言多达40余例,如“孤拐”、“把家”、“雷堆”、“泼泼撒撒”等。《西游记》第十五回,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孤拐,南京方言里指脚踝骨。还有第三十回,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雷堆,在南京方言中形容笨重、不利索、窝囊等。

编辑: 邓晓琦